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9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刘明才
黄沛沛 《高原红云》 纸本设色 180cm×194cm 2019年

黄沛沛 《高原之春》 纸本设色 136cm×68cm 2020年

  与沛沛相识源于我六年前在青海省博物馆的个人书画展,通过那次画展,我结识了青海书画界的许多朋友,众多的朋友中沛沛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憨实恳切的他悄悄出示了自己几张水墨创作,直觉中他笔下大刀阔斧的挥写豁显出人的机敏与灵性。努力寻求认可,试图明确前进方向的意愿透露出他对绘画的深切热爱。
  数年的青海写生,也让我与沛沛接触渐多,但最富机缘的是,当我2015年有幸复入母校师从袁运生先生读博之时,沛沛作为丁一林老师的访问学者正巧插班与我同学一年。一年中,我们大量的时间浸泡在一起,沛沛每每令我不得不刮目相看。他进步之快、收获之大是绝对超乎想象的。并不多的几张课堂习作却让他很快获得了深入能力,专注、韧性、耐力,一点一点持续地展现出来,天赋智慧似乎长久压抑在他的内心,终于有机会得以释放。说实在的,从艺多年的我,环顾周遭,还真难见到像他这样起步虽晚,却所获颇优的求艺者。临离校前他创作了数十幅油画小品,依据周边生活所见,街头场景、室内一角、强光烈日、夜色喧嚣,从构图到画面色调处理,新颖、概括而别具慧心,令人大为惊叹。
  这次美院的油画研修对沛沛的影响会有多深远,其实都展现在他后来的艺术实践中了。沛沛之后又去国家画院研习国画半年,在东西方艺术交融互补式的学习中,他渐渐沉潜得更深。不久前,他微信发来大量近期的水墨创作图片,既有鸿篇巨制,也有写意小品,牦牛人物、苍山黑土,或水墨迷蒙,或线条遒劲,他将艺术视角自觉同自身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生动、浑朴、劲实,浓郁的青海乡土风情令人耳目一新,沛沛果然厉害!当时我就断言,沛沛很快就会在全国美展崭露头角,不出所料,近日朋友们都说他已有多幅作品入选全国美展了。我想,这是沛沛必然的收获。
  沛沛的智慧之处在于,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在东西艺术之间逐渐寻找到一条十分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学习西方不是为了复制西方,或追随西方,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东方。我时常讲,中国艺术的未来,只有根植于自身民族艺术审美领域的土壤之上,才可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此,沛沛以冷静从容的心态、理性的选择,最终将落脚点放在水墨创作的继续深入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沛沛在中央美院油画专业研习一年的经历,所获心得恰恰折射在他后来的水墨创作中。近期颇有声音认为西方艺术的训练方式将毁掉中国画的未来,其实,中国艺术的未来是毁不掉的,历史的容纳消化、吞吐过滤不早就从人世间各个方面坦陈在那里,让我们比对参照吗?只要我们立足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精神这一元,秉承中国艺术取“意”造“象”的基本精神,什么其他民族优异的文艺我们不可以吸收接纳呢?应该说,如果没有了多元开放的广博胸襟,中国艺术才可能面临寡淡枯萎的趋势。当路还没有延伸到前方的时候,失误往往并不在任何一种求艺角度,而在于具体实践者如何消化吸收。隐身在前人杰出创造背后的精华意蕴就在那里,需要拥有灵性者去开启、去揭示。
  沛沛的艺术实践正预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他的视野早已离开东西之辩,只要能为我所用,有助于他对养育他的土地所致力表达的深情,一切终将融会在他层层敷染的笔墨里、点线里。为此,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