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9日
渭南市政府召开发布会介绍乡村振兴首批典型案例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11月18日上午,渭南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果业发展中心主任苏新会对渭南市乡村振兴首批典型案例有关情况作介绍。
  据悉,为示范引领乡村振兴全面展开,4月份以来,渭南市委农办组织开展了全市乡村振兴首批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动,共征集案例126个,经过组织征集、逐级推荐、专家评审、公示公开等工作环节,按照思路典型、措施典型、成效典型优中选优的原则,评选出《“五大引擎”激发乡村振兴蓬勃动力》等69个典型案例。发布会现场,华州区、白水县、临渭区下邽镇、富平县宫里镇、澄城县交道镇、蒲城县紫荆街道6个县(区)分别围绕典型案例作推介。
  苏新会表示,下一步,渭南市委农办将组织各级开展互学互鉴活动,将身边的典型转化为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动力,形成共学共勉、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良好工作氛围。把乡村振兴工作成效作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检验,上下一心,协同发力,为全面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贡献“三农”力量,为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现场推介的典型案例各具特色,比如澄城县北社村,采用跳出“景点体验”的传统模式,精心打造多元“文化+”综合体。澄城县交道镇副镇长陈华表示,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澄城县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以提高基础设施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今年以来,北社村采取走访老党员、翻阅历史资料、问询相关人士等方式,进一步挖掘北社村的红色历史文化,收集整理红色事迹,对现有的革命文物、纪念设施等进行保护利用,将保护传承红色资源写进村规民约,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村民生活。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北社村对扶贫扶志中形成的“五六七”工作思路、“六帮五推三提升”行动等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拓展深化,建强基层文化阵地,形成覆盖全体群民的村级文化网络,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
  陈华表示,下一步,北社村将积极发挥乡村文化振兴以文化人、以文化风的作用,将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结合起来,将文明乡风培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跳出“景点体验”的传统模式,围绕“文化创意”“情感旅游”等新业态,精心打造多元“文化+”综合体,形成一户一处景、一巷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以乡村文化振兴带动全面振兴。
  富平县大樊村则是积极探索“党支部+园区+特色产业+贫困户”模式,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富平县宫里镇大樊村党支部书记惠春侠表示,大樊村结合村情实际,经过多方调研实践,提出了坚持党建引领,抓班子带队伍,充分发挥党支部核心领导作用,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为民服务为抓手,凝心聚力,逐步探索形成了以“四情工作法”为主的支部“4313”特色工作法。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村级班子战斗力不断增强,率先在富平县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三变”改革,最终把金银花栽植定为全村致富增收的新产业。同时积极探索“党支部+园区+特色产业+贫困户”模式,实施支部领导下的产业发展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惠春侠表示,近年来大樊村从群众盼望的道路、水电等入手,不断提升改善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先后争取资金100余万元对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美丽乡村、整组搬迁试点等项目建设全面完成,高清监控摄像头实现了村主要路口全覆盖,电力改造、自来水、网络入户等全部完成;建成全县首家村级养老院,村级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群众幸福指数大大提升。在村级基础设施硬件改善的同时,大樊村积极开展“怀德生日会”“好媳妇好公婆”评选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完善村规民约,深入推进文明家园创建,群众文明素质得到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