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8日
黄 土 窑 里 的 灯 影
○ 左志旌
  霜降一过,塬头上的打谷场堆满了山包一样的荞麦垛。谷物上场,村民们赋闲在家。此时,周边的大小皮影戏班活跃了起来,走村串户,寻觅演出的场地。经村委会一批准,演出的消息炸了锅似的传遍了塬头沟底。于是,皮影戏班紧锣密鼓地开始排练,唢呐鼓弦声每日不绝于耳。
  村子里的“闲话中心”谈论的话题大都是皮影的剧目以及戏班艺人的唱腔如何。平时很少凑热闹的长者也提着旱烟袋赶过来坐在碾盘上吞云吐雾,不时也插上一两句话。村里的文化人旁边聚拢了一群光棍,聚精会神地听他们讲着皮影的历史。汉武帝将思念亡妃李夫人的情绪寄托于皮影的千古爱情故事令光棍汉们如痴如醉。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望着纸亮上李夫人恍恍惚惚的身影是何等地悲恸啊!光棍汉们找到了感情的共鸣,唉声叹气,拧一大把鼻涕抹在了已经“露馅”的鞋底上。
  终于到了演出的日期,村民们早早吃过晚饭,眼巴巴地等着日头西坠。如丹的落阳在远处的山峁上欲去不去,痛苦地挣扎着。天色比往常似乎晚暗下来一个时辰。这时,全村的老老少少夹着板凳熙熙攘攘地向村头废弃的敞口黄土窑集结。
  戏台早已搭好。搭台用的材料大都就地取材:纸亮一卷,清油灯一盏,方桌两张,粗细麻绳四条十二根,用椽三长两短。纸亮后清油碗里并排的五根灯捻晃动着火苗,黄土窑里的光线也随着灯苗忽暗忽明。椽上的皮影整齐地排列着,生者英俊、旦者俏丽、净者暴烈、丑者滑稽。土窑里挤满了观众,先到的抢占了最佳的位置,后到的就挤到了靠天窗的炕上。孩子们钻到纸亮的后面,仔细打量着盛放皮影的牛皮箱和椽上的皮影。牛皮箱是绝对禁止旁者躺坐的,因而艺人们反复告诫着几个大胆的孩子。孩子们干脆席地坐在土窝里,不时用袖管揩着鼻涕等待着皮影戏的上演。
  第一场演出的剧目是神戏《出五关》,女人们是不能到场的,否则是对神灵最大的亵渎。于是,纸亮下的土窝里,齐腰高的土炕上挤的全是清一色的男人。窑里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呛人的旱烟味和腥膻的汗味。后台的方桌上敬奉着关老爷,艺人们净身漱口,对着神像行三跪九叩之礼。拜神仪式结束后,艺人们抬出五口铡刀一字排开,放在了纸亮底下。一切准备妥当,唢呐、笛子、简板等乐器齐奏了起来。前台挑线者一声高亢的唱腔便拉开了剧情的序幕,紧随着后台众艺人齐声附和,声音粗犷有力,似乎要吼塌整孔土窑。挑线者双手操持着线杆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皮影透过薄薄的纸亮,关公头戴扎巾、红脸凤目、五绺长髯、身着绿袍出现在了观众面前。灯苗晃动着,皮影在纸亮上行走坐卧、提袍甩袖,忽隐忽现。出于对神灵的敬畏,先前胡谝乱说的观众安静了下来,炕上东倒西歪的观众这时也屏气凝神、挺身端坐。黄土窑里的气氛顿时凝固成了一团。戏到中场,头戴过关帽的小孩哭闹着被大人拉到了铡刀口前,在艺人们的指导下配合戏剧情节爬过一道道“关口”。铡刀口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三十六关”“二十四煞”,通过此“关口”,也就预示着孩子们一生无灾无祸。村民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与神灵沟通、与神灵共娱,以达到驱邪避祸的目的。挑线者一唱三叹的腔调以及艺人们高亢激昂的帮腔混合着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使整孔土窑的空气又沸腾了起来。
  《王岐怕老婆》演出之后,土窑里多了婆姨们的身影。有了女人的加入,光棍汉们也变得活跃了。主动腾座挪地,却招来了婆姨们一次又一次的白眼。婆姨们鄙夷的目光还是让光棍汉们尝到了幸福的味道,美滋滋地打量着她们丰姿绰约的身段,感受着她们撩动每根神经的呼吸声,陶醉在春波荡漾的梦里,暂时忘却了这欢腾的土窑。剧中主人公王岐跪拜其妻的情节致使台下的婆姨们异常兴奋,纷纷拍手叫好,招惹得灯碗里的火苗也跟着雀跃。男人们说怕婆姨是疼婆姨,婆姨们说男人们三天不教训就没了样。台下的气氛感染了台上的艺人们,挑线者挥动着手中的线杆,唱腔更加铿锵有力,和着众艺人的合声帮腔,似乎要将自己的身心与这黄土窑一同粉碎……
  戏毕灯灭,月入中天。人们背着熟睡的孩子顶着飕飕的夜风踏上了回家的路。突然,人群中一句“谁料奴才还怕妻,哎啊……”惊得崖畔边的山鸡向沟底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