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6日
像路遥一样敬畏人生
○ 贺永军
  路遥是一位值得我们永远尊重、怀念和学习的优秀作家。
  2022年11月17日是路遥逝世30周年纪念日。他在42年短暂而不平凡的人生里,用坚守信念、以苦为乐的拼搏历程,为我们树起一座精神丰碑;用《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优秀作品,为我们塑起一座艺术丰碑。
  今天,我们树立和传扬路遥这个文化品牌,应当认真挖掘路遥及其作品内在蕴藏的精神能量,汲取其灵魂深处和精神高地的情怀和力量;做到与时俱进,使路遥及其作品体现出的精神价值在新时代、新工作、新生活中能够发挥新的引领作用。对于广大文艺家来说,更应该学习路遥对人生、对文学、对艺术的敬畏。
  路遥的文学作品,有着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内在思想之美、精神之美和艺术之美,激发了无数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读者的心灵共鸣,继而产生“鼓舞农村亿万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巨大社会效应。
  从路遥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到,其出生于一个积弱积贫、一穷二白的困难年代;成长于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时代;学习和工作在一个经济落后、充满期望的改革时代。这些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锻造出路遥倔强要强、坚韧不拔的性格,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品格,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
  从路遥的言行里,我们始终可以感受到一种对人生、对文学艺术的强烈敬畏;从路遥的作品里,也可以品读出一种对文学艺术倾情追求,焦灼、期盼、热切、渴望交集在一起的奋激心境。
  在新时代,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空前提高,更要提高文化质量、道德质量、精神质量,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更好体验、更强感动、更高水平的精神追求、审美享受和艺术濡染的需求。文学艺术创作应当向路遥看齐,发挥更多更大文化赋能和精神赋能的作用。文学艺术创作的与时俱进,就是应当更加高尚起来、高贵起来、高雅起来。
  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应当是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守正守美、匡正纠偏。这既包括社会性的、对普罗大众的,也包括对自我的、个体个性的匡正纠偏。我们致敬、纪念和学习路遥,不应该偏离路遥的精神优点和路遥作品的精神追求。
  当前有些不太好的现象,就是少数对路遥的纪念活动、回忆文稿,有意无意出现不少偏私和谬误。有的傍路遥之名,言必称路遥或“路遥精神”,其写作夸赞路遥的诗文,编创纪念路遥的文集,内容大多是新瓶装旧酒,人云亦云,言之无物。有的消费路遥之名,借着曾经是或者可能曾经是路遥的同窗、同乡、朋友或者同窗的同窗、朋友的朋友等等所谓的各种各样关系,不停搜肠刮肚、苦思冥想,搜寻还有什么事、什么话没有爆料,缠绾于路遥的生活细节和性格优缺点,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的身价。
  有些人只要说起路遥,就过度阐述和渲染陕北的贫困落后、路遥的悲情苦难,把路遥的人生经历一味地描述成穷困潦倒、贫病交加。那些试图把路遥打扮成“草帽姐”“大衣哥”式“励志形象”的行为,实质上是对路遥的矮化、弱化和庸俗化。我们不应该脱离客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受限因素,陷入集体失忆的“曼德拉效应”。
  路遥生在陕北,长在陕北,受到陕北独特的坚韧不拔、坚毅不屈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力量的极大影响。对于陕北,很多人总是着意渲染环境的艰苦,渲染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悲怆感、压抑感,甚至是窒息感。然而,在陕北,在过去普遍落后和困难的年代,在生活的艰辛之外,生命的坚强,生存的坚毅,同样让人发自内心地赞叹和敬畏。正是这种精神力量,培养了路遥的优良品质,孕育了《平凡的世界》《人生》这些文学巨著。
  每一个人在自己生存的特定时代,其文化底蕴、思想学识和性格塑型都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客观社会条件的局限,即使是杰出的人物也概莫能外。路遥从自己生存的特定时代里脱颖而出,其本身就堪称一个时代的一部杰出作品。我们致敬、纪念和学习路遥和路遥的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心有所得、行有所益,为时代扬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我们要像路遥一样敬畏人生、敬畏文学艺术,并且始终保持一种诚惶诚恐的惴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