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09日
清末民国期间的西安餐饮 (二)
○ 田龙过
    1980年代的西安饭庄广告牌     来源:西安饭庄微信公众号

    大唐博相府餐饮客房预订电话    029-8556 3333

  1926年,西安围城8个月,陕西军民伤亡不下十万。据资料统计,围城使西安人口减少5万余人,战争破坏、人口锐减、物资匮乏使西安的餐饮业奄奄一息。紧接着又是陕西连续5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关中大地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南院门“萧瑟破败,逐渐沦为一个垃圾场”,昔日的繁华早已不见踪影。尽管民国成立了多少年,但陕西的交通依然不便,即使后来有了汽车,但因公路少、质量差,货运主要还是依靠渭河航运,但渭河河段不同,通航能力不同,且是季节性通航,因此,能进入西安城的食材原料相当有限。因此这段时期西安的餐饮业,虽有发展,但是零零散散,数量规模都难以扩大。1927年李芹溪去世,隔一年曲江春火灾被毁。
  1928年设立西安市,但因当时的西安城市人口不足20万,达不到国民政府颁布的设市标准,而且“僻处西北,交通阻滞”“连年荒旱,户口减少,商业萧条”,不到两年又撤市重归长安县管辖。到了1929年,陕西全省县县受灾,极贫和次贫人数已经近700万人,大量人口死亡,西安成了“一座颓废、沉滞之都”“市面萧索,行人多呈菜色,衣履不完。成群乞食之灾民,络绎于道”。据统计,到1930年,有记录的饭馆只有4家,即东关正街的泰和楼、北大街的宋记饭馆、井上将街的春义成以及西大街当年刚开业的西安饭庄。至1930年代末期,西安城市人口有11万,而饥民却有1/4多。极度的食物匮乏,极贫的城市人口,面对萧条的经济环境和动荡的政治环境,西安城餐饮业的发展失去了必要的动力。
  1932年国民政府决议将西安作为陪都筹建,改名西京市,为全国直辖,西部开发,陪都筹建,工厂内迁,西安的餐饮业伴随着经济缓慢发展而逐步恢复,但同时在这一年,霍乱蔓延陕西60个县,死亡人数在13万以上。西安自发现霍乱后,病死率高达71.47%。疫情不但使城市人口减少、经济停滞,许多餐馆只能关门歇业。刚刚有点起色的西安餐饮业经受了这一番打击,饭馆所剩无几,可以说,从清末到西安陇海路开通之前,西安的餐饮业和这座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时局动荡、天灾人祸不断,西安的餐饮业在上个世纪的前三十年步履艰难,命运多舛,发展缓慢。须知清末民初这几十年,正是各大菜系风生水起的几十年。西安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落后的交通环境加之天灾人祸的连绵不断,使西安的餐饮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创新的机遇和动力,其食料来源、烹饪方式、菜品特点以及经营理念基本上还是明清以来的传统形态。直到1934年西京饭店的开业和1935年陇海路的开通,外来风味饭店及西餐厅进驻西安,才使西安的餐饮业慢慢地步入现代形态。
  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证明,饮食与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只有城市才有如此巨大的饮食消费力和资源整合力,才能为饮食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搭建广阔的平台,才能形成饮食文化创新的动力。
  陇海路重构了西安城市的商业空间和餐饮生态,为西安饮食文化带来了新的气息。抗战爆发后,西安作为大后方城市,大量工厂、学校、医院、银行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的内迁,不但拥进了大量的商人、官员以及移民和流民,而且“各沦陷区来陕营业者甚众,数约增加三倍以上”。陇海路通车后一年的1937年,西安的人口就增长到近20万人,五六年内增长七八万人。外来大量人口的迁入,也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从而刺激了消费,带动了餐饮业的繁荣。陇海路通车,不但改变了陕西的交通格局,而且也改变了陕西的经济和商业格局,西安重新回归陕西的交通中心、经济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西安城市内的商业中心也以官署导向转向交通和区位导向。“本市商业中心,在火车未通以前,以南院门及东大街为精华荟萃之区,至铁路通达后,为新市区及大差市一带,因其接近车站之故”,东大街和尚仁路由于距火车站较近,迅速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作者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菜网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