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29日
聚焦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 马 忠
  发展的全面性和人的需求全面性,决定了人民共享的全面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方面共享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我们统筹推动经济、文化等建设,把人民的需求点变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这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精神文化服务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群众文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人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受经济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影响,目前群众享受的精神文化服务仍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而言,精神文化设施更多聚集在城市,而乡镇农村较少;在利用重要节日开展文化活动方面,城市谋划更丰富,而乡镇农村谋划单一。因此,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更加自觉地增加财政投入,更加积极地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基层倾斜,确保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都能“广覆盖”。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可以推进落实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工程为抓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市级、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让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普惠化。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加大对农村精神文化活动的指导和支持力度。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构建多样的活动载体。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活方式改变,使人们越来越注重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向着高品质、多样化发展。近年来,大众在生活当中最常见的文化活动就是跳广场舞,或者是参加社区组织的看电影活动,“图书馆热”“博物馆热”“文化旅游热”等现象纷纷涌现,文化消费总体水平逐渐升高,但是这些文化活动目前主要出现在社区当中,农村并不多见。这启示我们,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多措并举、精准发力,要不断构建丰富多样的活动载体,才能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文化活动。而活动载体建设则应充分考虑其便利性,如果不方便群众享用、不能切合群众实际需求,载体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要丰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性,还需要加强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只有丰富全民的精神生活,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须有足够的精神食粮供给。“精神食粮”是指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人的精神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要加强思想教育,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引导人们追求正当合理的精神需求,引导人们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发展。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机构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捧出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要大力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大扶持,鼓励面向广大群众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创作出来的作品应带足“泥土气息”。群众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产品,而是需要看得清、摸得着、读得懂的“乡土”精品力作,这种产品应扎根群众生活,并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
  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伟大的梦想。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主体,努力扩大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供给,不断生产多样化的精神食粮,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更好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不断推动思想内容创新,推进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