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26日
明清陕南陕北种植养殖结构与饮食习俗(下)
○ 田龙过
    豉椒蒸腊肉

    陕北羊道

    大唐博相府餐饮客房预订电话    029-8556 3333

  明清时期,陕南人善于养鸡养鸭养猪。在陕南山区,养猪是一种普遍现象,“各县有之”(乾隆《兴安府志》)。由于移民的到来,苞谷的大面积种植,苞谷产量又高,于是陕南山区乡民家家酿酒,酿酒的酒糟用来喂猪。
  嘉庆年间《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记载陕南的山民“喂畜猪多者至数十头,或生驱出山,或腌肉作脯,转卖以资日用”。陕南人爱吃肉,吃不完就挂起来熏干制成腊肉,并形成了基于腊肉的几十种特色菜肴,如干豇豆扣腊肉、茶香腊肉、回锅腊肉、折耳根老腊肉、豉椒蒸腊肉、鳅鱼蒸腊肉等等。陕南气候湿润、山林茂密、河流众多、水量充沛,河里有鱼虾,山上有野味,这也使陕南人的饭桌丰富多彩。
  陕北则是另一种景象。由于气候、地理的缘故,陕北的榆林和延安养殖种类和方式也有所不同。榆林因与内蒙古交界,“天然绝大牧场也”(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因此,榆林府一带农牧结合,内蒙古畜牧业特征比较明显,多畜羊马。
  横山清时属榆林府怀远县,这里牛、马、骡、驴、山羊、绵羊、骆驼等畜养普遍,山羊、绵羊“家家多牧之”(道光《增修怀远县志》)。榆林葭州“家畜为山羊,味美而无腥膻气”(嘉庆《葭州志》),所以这一代人都喜欢吃羊肉,但“见水族皆辍著而不敢下”。府谷人“尚黄软米羊肉”(康熙《延绥镇志》)。从榆林的边地越往南,则牧业特征减弱,农业特征更加明显,如安塞县人“以农业为生计根本”(民国《安塞县志》),因此,延安一带的养殖业具有明显的关中平原养殖业的特点。延安府“以羊为主畜”,但养鸡养猪也很普遍。清涧县驴、羊,“家家畜之”(道光《清涧县志》),肤施县“民饲猪牧羊”(道光《秦疆治略》),保安“多畜猪羊”(咸丰《保安县志》),这与关中极为相似,明清时期,陕西关中各州县均有养羊记载。可见,在清时,陕北是半农半牧的种养殖结构,榆林偏牧,延安偏农,陕南则显示出南方农业种养殖特征。
  陕南陕北不同的养殖业也造就了其不同的饮食结构。榆林以杂粮和肉食为主的半农半牧区,《千年陕菜》第一季中介绍的陕北两种特色饮食,一种是“搭平伙”,就是蒙汉交界一带的榆林人的饮食习俗,搭伙买羊、大锅炖肉、大碗吃肉,尽显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饮食特色。另一个则是铁锅炖羊肉。榆林的“羊道宴”则以一羊百品见长,一道一种味,一道一种色。羊的皮、肉、骨、髓、乳、血,全身各部无不成菜,烧、煮、烩、炖、炒、蒸、炸、焖各种做法味不相同。陕北的烤羊腿、烤全羊、清炖羊肉,做法都和内蒙古差不多。延安与榆林相近,但更接近关中一些,重视粗粮细作,同时,也将羊肉和汉族的吃法融合,如羊杂碎、羊肉剁荞面、羊肉饸饹、羊肉圪饦等等。“荞面圪饦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手提上羊肉怀揣上糕,我冒上性命往哥哥家里跑”。在陕北民歌里,出现最多的不是羊肉,就是荞面圪饦糜子糕。
  《千年陕菜》第一季中介绍的安康菜的代表是汉阴蘑菇菌汤、紫阳蒸盆子,菌类是其特色。商洛因清代养猪成风,所以商洛的腊肉闻名遐迩,如柞水十三花中的四大碗炖土鸡、烘猪蹄、木耳黄花肚丝汤、蛋卷如意汤,山阳漫川八大件:刀尖丸子、红烧肘子、肚子扣碗、蹄子扣碗、豆豉腊肉、炒红薯粉、鸡蛋卷子、红薯丸子,其基本食材不外乎猪肉、洋芋、红苕,都是其独特的种植养殖结构下所形成的独特的菜品特点。
  (作者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菜网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