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22日
郭茜:“真”为大美
○ 唐子韬
郭茜 《幸福中国年》 纸本设色 235cm×196cm 2019年

郭茜 《瑞雪逢吉年》 纸本设色 180cm×190cm 2016年

郭茜 《山河无恙·巅峰之光》 纸本设色 200cm×212cm 2021年

郭茜 《精忠报国之巾帼风采》(金笺纸) 220cm×190cm 2014年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工作室中青年教师郭茜,是当代工笔重彩画家中的一个代表。她的创作拓展了传统中国画的视觉空间,将西方现代主义的装饰性绘画元素与中国重彩绘画相结合,具有时代气息和探索精神。她的作品连续入选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在业界获得了好评。
  本真彩墨
  郭茜近期的作品以传统戏曲人物为主要题材,融合了装饰性绘画元素与重彩水墨技法,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她告诉记者,戏曲本身带有很强的符号性,她想通过这种形式化的图像,寻找自己的绘画符号——对于色彩的安排和利用的独特形式。
  色彩是郭茜绘画的第一元素,为此,她在戏剧题材中找到的并不仅仅是文化符号,而是一种绘画性符号。在她看来,中国传统的戏曲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已经提炼出极具抽象性和符号化的样式,以这种图像样式为载体,可以很快进入绘画性。戏曲作为最直接的形式语言,更加容易在画面中寻求突破和变化。戏曲中的人物服饰、脸谱等极具表现力,通过画家的色彩和笔墨的加工,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用全新的视觉效果来解读中国绘画元素的当代性。
  在作品《梨园系列》《精忠报国之巾帼风采》中,色彩、线条等形式因素所传达出的美感和时代气息,超越了一般女性的细腻和娴静,强烈的色彩显露出浪漫、奔放而不失典雅的气质。
  但在郭茜看来,她目前的作品风格还不成熟,还没有达到她想要的程度。她想通过融合中西方的色彩观念,在中国当代文化的语境中,寻求更加完美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回归绘画最本质的东西”。她告诉记者,她曾游历欧洲,在博物馆中参观大师梵高的作品时,感触最深,“梵高的绘画不是为了美而画,但他的作品中有一种生命的美。这才是最为本真的美,是大美!”
  工写重彩
  传统工笔画创作注重材料性、制作性,但在郭茜看来,工笔的方法是为了绘画的目的服务,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当代水墨工笔绘画,要将多种元素杂糅并融汇到中国画的元素之中,将当代人的情感用中国化的视觉语言传达出来。
  郭茜告诉记者,她喜欢追求色彩,特别是某种独特色彩的效果。例如近些年在创作中使用的“金色”,所散发出的一种强烈的感觉,有其他色彩所达不到的效果,然而,喜欢热情而强烈色彩感觉的她,目前更想要在画面中做进一步的简化。“绘画是从加法到减法。一开始总会尝试很多新的方法,达到不同的效果,现在要慢慢将一种适合自己的风格固定下来。这种形式是由繁入简的风格确立,是自己真实想要表达情感的呈现。”
  郭茜坦言,她还没能把自己想要的效果完美和谐地表达出来。在创作理念上,她认为,工笔画创作过程中,制作的因素过多会失去画意;过多追求精良和风格化、符号性,很容易将绘画变为装饰。
  “中国戏曲的真正精神也是写意,是意境。我用强调色彩的方式,把戏曲的写意精神用当代的方式诠释出来。”郭茜告诉记者,她不愿意笼统地称自己的作品为工笔重彩画。“当代工笔重彩画应该叫‘重彩画’,并不是仅仅强调工笔的细腻,而完全可以是一种收放自如的彩墨效果。”
  “重”并不是颜色重,而是注重色彩表现。中国画有注重水墨表现,叫做水墨写意,一种是注重色彩表现,叫做重彩画。淡雅的色彩同样也是注重色彩的表现,只要是色彩大于水墨,就可以称为重彩画。
  从心创作,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这是郭茜的艺术带给观众的感觉,也是她多年创作生活中获得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