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烧窑炕(小小说)
○ 王洁
  几场秋雨过去,天爷老儿是一点脾气也没了。
  “再有一两场,我看就到了烧炕的时分了。”接过老伴给的长袖布衫,王老汉边穿边念叨。
  “你还忘不了烧炕,新房里还用得着?你看,都是电合板了!看把你老汉给饶了!”老伴儿嗔笑着,掀起粗布单子的一角。她总是把炕上收拾得齐齐整整,被子折得四棱八角,一摞一摞放在炕角。一辈子了,谁不夸他娶了个利练媳妇儿。
  前几年才搬进来的新房,爱干净的老伴儿手脚勤,外墙上的瓷砖缝缝都能被她每天擦一遍,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咱才在政府手里把人活了!”
  王老汉家口重,年轻时上面有6个老人,自己爹娘活了90多岁,老伴儿的爹娘,他也养活着,河滩那边的老妗子、塬后头的老婶子都没有儿女,过去那会儿也没有什么农村养老院,他也接过来一起养着。下面还有他和老伴生的5个孩子,下地干活时又捡了个小女儿,一家大小14张嘴,可是挣断了他的腰。
  扶风地处关中平原,这个地带经过几千年雨水冲刷,形成沟壑纵横的地形。先前,人们盖不起房子,只好沿沟而栖,挖窑洞居住。王老汉一家14口,就住着先人留下的4孔窑洞——一个3米左右高的土崖下面,垂直下挖3-4米深的大坑,土崖的垂直面有7-8米高。
  家口重,又只有他一个主要劳动力,王老汉就没日没夜里扑腾着,农闲还给人打土坯挣点下苦钱。上世纪80年代,庄稼人有了闲钱,娶媳妇儿都时兴从旧窑孔里搬到塬下面,要盖几间土坯房,盘几个大炕。王老汉有打土坯的手艺,也就吃得香,虽说这活儿费体力,几间房的坯子打下来,也能挣个一两百块,顶得上村医李大夫小半年的工资。可就是这个挣法,也包不住一家老老小小14口人一年到头的吃喝穿。
  老伴儿那时年轻,总嘀咕:“看把你一年到头打料姜石,扛土坯,到底是弄了个啥?今儿这个搬下去了,明儿那个搬下去了,你看,塬里就剩咱一家窑窟窿了!秋一凉,连一把烧炕的树叶叶都没有,把我们娘几个都差点冻死!”也是,眼瞅着左边右边,一排排窑洞的乡亲都搬到塬下面土厦房里去了,他们家还连老窑洞里烧炕的柴都紧紧巴巴。
  6个老人3个窑洞,3张炕,6个孩子和他们夫妻俩横着摆一张炕,也顾不上忌讳什么,就这,4张炕,打第二场秋雨后,妻子就发愁一个冬天烧炕的柴从哪里来。8亩麦秆,是禁不住烧的,老人骨头寒,更是受不了一点点儿的寒。不打土坯的时候,他就带着妻子、孩子,一人发一个烂背篓一把竹耙耙,一家子撸树叶去。
  村里渐渐富了,王老汉的日子却始终紧巴,他曾引以为傲的土坯手艺活儿,也似乎成了嘲笑自己的东西,最怕村里人问“你可给人家打坯子去呀!”仿佛那已经不是对勤劳的赞美,反倒是对自己“没本事”的暗嘲。也唯有带着自己和老婆生的这支“生产队”去扫烧炕的树叶时,才有那么点得意。那时,家家户户烧炕,少不了入秋撸叶子的活计,可谁家都没这么多人口,也就没他们家扫得快。村里人每每此时感叹:“老王家一天过去,就把一茬儿叶子扫完了,还有你其他人啥事。”
  秋日里的关中平原,是金黄、橙红,一层一层的油画。一场一场秋雨后,落叶是一层一层往下掉。清早5点,他就和妻子叫醒6个孩子,下林子去了。7点多,天麻麻亮,妻子先回去给老人孩子做饭,7点半娃娃们回去吃饭上学去了,8点妻子再赶到林子和他一起,一家人“两班倒”,一个上午就能扫一大片林子。几天下来,自己村子林地都不够,就往十几里地的其他村子赶。
  王老汉喜欢落叶,这不仅是他不懂的文人口中的“秋韵”,更是天爷老儿对他们一家的馈赠。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出去打工的人都给家里邮回来了一沓一沓的钱。他也曾想过去闯一闯,但6个老人身体一年比不得一年,他是万不能走开的。只盼望着哪家盖房,喊着他去打土坯。但村里人时兴起的,却是盖砖瓦房,钢筋水泥混合的,结实又干净。王老汉的手艺用不上了,也就没了这主要的经济来源。人们从先人留下的窑洞里往塬下的土厦房里搬时,他们家没钱搬出去,现在,又眼瞅着一间一间的土厦房,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砖瓦洋楼,王老汉一家却依旧没有走出窑洞。
  一两场秋雨后,他和妻子还是得清晨5点起床,去扫烧窑炕的叶子,但再也没有了令人羡慕的“生产队”。孩子们大了,去城里念书了。6个老人更年迈了,有的已经不能下炕了。所幸的是,很多人已经不烧炕了,林子里的落叶,都归了他夫妻二人。村里人用起了洋气的“电褥子”,压根就不需要生火。有的虽然没有通电炕,却已经用蜂窝煤炉子,往楼板炕洞里一塞,就能烧炕了。就是土炕,也没有了。
  一天,政府下来几个工作人员,在他们家窑院里转了转,炕上坐了一阵子,妻子的水还没端上来,人家就走了,留了500块钱。不久后,说是他家被定为“贫困户”了。
  王老汉怎么也没弄明白,手脚勤快的夫妻俩,不偷不抢,却成了最后一个“烧窑炕”的人。
  很快,他家里又来了个年轻的干部,“叔!您老和土、木打了半辈子交道,咱这次继续和它们打交道,这次,准能发。”王老汉这才听说,县里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采
  取“合作社垣贫困户”“基地垣贫困户”以及贫困户自主多种形式,鼓励大家发展果、畜、菜、苗、菌农业产业和电商、旅游等三产。
  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小伙子就送他去了农校,学习菌菇种植。他似乎就通这一行,比谁都学得快。用老伴儿的话说,“你和土木就是有缘,灵得很。”自己动手种植,小伙儿牵线去卖。一茬儿下来,就挣了两万多块。接到厚厚的一摞人民币,老伴儿都哭了,“看你要打多少料姜石!”
  算起来,已经种了8年菌菇了,王老汉的孩子们都成家了,儿女们开始自立,有的还给家里寄钱回来,他也攒了不少钱,老两口在乡亲的帮助下,6个月就在塬下盖了个小洋房出来。
  洋房里,亮堂堂的瓷砖贴着墙面,花纹是老伴儿选的,还有很多树叶图案,老伴儿说,树叶儿曾是一家人过冬的恩人,尽管土炕早就换成了电板,再也不需要烧窑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