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5日
中国画,不要把“跑调”当创新
○ 黄健生
齐白石 《枯树当门图》

    陈师曾《水墨山水图》

  在音乐里面,按照乐谱准确演奏或演唱出来的旋律会让人感到悦耳舒适,但演奏或演唱者偏离音准,俗称“跑调”,那么听者自然会感觉不爽,甚至难受。当下有的画家把这种类似音乐的“跑调”当成创新,这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画家除笔墨技法需要长期训练外,良好的文化素养不可缺,当下有不少画家无视文化底蕴的“薄弱”,大谈中国画“创新”,甚至把“无厘头”也当创新,越来越偏离笔墨本源与艺术的精神属性。
  虽然中国画在当下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异域的文化以及各种绘画门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袭进来,并不断地融合到中国画中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必然会影响到传统的中国画,如果能很好地吸收和融合那也无可厚非。
  创新是近年来比较时髦的文化现象,既然创“新”,则必然要去“旧”。在一般人眼里“新”就是好的,“旧”就是不好的,可是“文革”期间的“破旧立新”几乎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破坏掉,那时很多人都感到心满意足,实际却很悲哀。
  在当下的中国画界,不论画家、评论家,或者画展大赛的评委,见着从来未有过的新样式就会叫好。有位颇有地位并经常担任评委的大家就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的赛事,动辄数千张到数万张的参赛作品,评委就那么几位,至多也就十几位,在每幅作品上停留的时间也就几秒钟,甚至不足一秒钟,几乎与看电影无异,瞬间就必须对参赛作品行使生杀大权。假如你的作品没有新样式,是很难进入评委法眼的,而有新样式的作品,根本上也没有时间允许你去思考对与错,这“新”岂不重要?因此,为了新,画家就只能想着法子逞怪炫奇,弄出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来。于是乎,表面上新意盎然,实则怪象丛生。
  元代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而事实上赵孟頫是当时画坛变革的先锋,他自己的作品又何曾古呢?他是“托古改新”“变古为新”。清“四王”主张“复古”,诸多作品都是仿董源、仿巨然、仿大痴……但实际上却讲“干笔渴墨”、讲“下笔如有金刚之杵”,完全与前人的追求不一样,画法大相径庭。这种不说新而新,才是中国画中的新旧之辨。比之于言“新”而脱离生活、脱离情感本质的作品,古人似乎更要来得明白,只不过古人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做文章,始终把握着中国画的笔墨特质。
  所以说,中国画的发展首先应当强调“正宗”意识。因为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民族性的画种,所反映的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空间,不能正确解读和缺乏自身修养而谈中国画创新,实质上是在舍本逐末。
  “笔墨当随时代”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说的是中国画的发展要有新意,要具备时代的气息与风貌,但绘画的实质性还必须要画家个人的综合素养作为支撑。
  创新在历史上看,每个时期都会产生新的艺术表现和新的画风。隋唐之前,中国画以线描为主;宋代之后,随着禅宗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大写意的艺术风格;之后历代又不同程度地反映各自时代人文思想与艺术特色,无论在技法上、取材上以及人文精神上的变化都无不体现时代的特征。
  石涛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也不是单纯以“笔墨”来论时代,而是站在中国传统哲学上的一种高瞻远瞩的理论。对于当代人文精神与科技进步来讲,下功夫体察和理解中国画固有的哲学思想,结合新的艺术方法,才能创新出“随时代”,表现出具有时代气息、时代风貌的艺术作品。
  “笔墨当随时代”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脱离表现中国画的艺术生命与价值;不能空喊“折中中西,融合古今”的口号,并夹杂进诸多无厘头,甚至有悖于中国画传统的幼稚思维。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笔墨当随时代”的典范作品,既表现出宋代山水技法,又能体现当时市井风俗特征,是反映时代的作品。
  随着当今时代的巨变,中国画要发展,画家要清晰“笔墨当随时代”的内涵,需要不断追求画外的功夫。艺术欣赏的饶有兴味处,在于令参观者从作品中感受到那些原本在生活中他们也有所感,却又写不出、画不出的佳构妙想。无论何时的作品都要贴近我们的生活,体现强烈的艺术生命力。
  要想创作出更加贴近时代的作品,就一定要把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放在第一位,尽可能扩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生活常识和艺术理论的视野;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善于感受生活的种种氛围,尤其是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氛围;深刻悟出社会潮流、时代信息和生活本质,也就是说“创新”只有遵循乐谱的节奏和音准,才能让人有美的感受。
  (作者系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关山月中国画学院院长。本文转载自黄健生文集《不要把跑调当创新》,岭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