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5日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让更多老百姓参与进来,共同欣赏美
    “我的延安——全国主题性美术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王潇 《早春》238cm×402cm

  文化艺术报:喜迎二十大,请您结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的相关活动以及发展规划,谈谈对文化政策的响应和落地实践。
   王潇: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我的延安——全国主题性美术作品展”,进一步号召全国美术家来表现延安、弘扬延安精神。展览分文献部分,邀请老一辈艺术家展现延安主题美术作品及文献资料;写生部分,邀请各地艺术家赴延安开启红色之旅、寻访红色故事、重温红色记忆,从中感悟延安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征集部分,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延安革命题材和表现新时期延安风貌”的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同时,还邀请专业团体和个人专题创作了相关的雕塑和版画作品,全面呈现延安主题美术创作。
  今年,还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8周年,在这特殊的年份,我们举办的“我的延安——全国主题性美术作品展”有特殊的意义,9月24日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举办首展,展览学术性强、规格高、规模大、品类全,艺术家深度参与。第二站将于11月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这项展览就是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举办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发表重要讲话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从延安老鲁艺时期艺术家作品,到现在新时代最年轻的作品,既有特邀的作品,也有全国征集的作品。273位艺术家的443件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主题美术作品及文献、视频、实物、装置等进行全方位展示。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更加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题美术创作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不断前行,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这次展览通过艺术家的作品,表达对历史的思考,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为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汇聚精神力量。

  文化艺术报:疫情对美术馆的影响很大,但也让很多机构拓宽了展览的思路。我了解到,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此前就推出了一系列的线上公共教育活动,比如“跟着馆长看展览”线上导览活动和“一起练字·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云课堂”,使观众在线上拓展审美体验。此类线上活动目前的效果怎样?
  王潇:疫情发生三年,对文化机构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可以看到,美术馆现场观展的人群明显减少,特别是省外的观众群更是鲜见。同时,对于展览的品类、规模都有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就美术馆的整体规划与策展而言,我们的文化服务建设是不能停止的,因此想了一些办法。通过“跟着馆长看展览”、“线上展览”作品浏览、“美谈”讲座视频、“线上书法课堂”等等线上公教活动作为补充,其实这些本身也属于公共教育服务的一部分。
  “跟着馆长看展览”的线上活动,我会选择一些重要的展览进行解读和介绍。比如“花间世界——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库淑兰作品研究展”,这一展览被文化和旅游部评选为“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这是我们精心打造的重要展览,展陈设计也非常新颖,是一个带有研究性的展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艺术品位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从老人到小孩都喜欢看。库淑兰是“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其剪纸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加上她传奇的人生,可以说,从学术的角度、大众的角度,都收到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展览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很高,每天线下观展人数平均达到1500人左右。同时,我们线上微信公众号推出后,单个浏览量近两万。
  此外,即使没有疫情影响,我们也会把重要展览进行线下+线上展示,比如正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我馆主办的“我的延安——全国主题性美术作品展”,这段时间就在微信上把展品通过8—10期内容进行线上展示推广,浏览量非常高。概括来说,线上展览有快捷简便的特点,让观众坐在家里就能欣赏到展品。虽然没有现场感,但是作品的风格面貌、主题形式,包括放大放小,清晰度也能够达到,可以作为现场展览补充的一种形式。

   文化艺术报:公共美育是美术馆的一项基本功能,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主办的“美谈”被评为2020—2021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这一活动具体是如何既体现学术性,又兼顾大众传播的呢?
  王潇:“美谈”这项活动,优点是短、简、快。它从设定主题到完成活动到整理制作到传播推广周期短,每月一期。通过视频、文稿和印刷品的形式,向艺术机构、专业部门、主管单位推广,广大美术爱好者观展期间也可以免费领取阅读。“美谈”的定位,其实更偏向专业性、学术性,是引领大众性审美为目的的。老百姓的审美也应当随着时代变化而提高和转变,但这一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省级美术博物馆,展览和活动能在这里举办,一定是能够达到专业的、高端的学术水平,但同时它也是面向大众、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展示和宣传的美术种类和涉及美的内容就很丰富,我们想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进来,共同欣赏美。同时,“美谈”活动不会局限在一个方面,凡是与美有关,文学、影视、设计、雕塑等等各个方面都纳入进来。活动形式有讲座、对话、采访和一些实践内容,目前已经举办了近40场活动,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打造和提升。

   文化艺术报:您此前在陕西国画院工作多年,作为画家,您曾经阐述过自己的艺术观念:“在审美上,我趋向那种宏大的、雄浑厚重的、苍老艰涩的悲壮之美、苦难之美,我觉得这种美有厚度、有脊骨。”那么,作为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的掌舵人,包括在展品的收藏、展览的策划方面,有哪些规划和思路?
  王潇:作为艺术家,不光是我,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我喜欢那种宏大的、史诗般的、雄浑甚至悲壮而震撼的艺术作品。事实上,艺术作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人生而艺术,一种是为艺术而艺术。比如为人生而艺术,它是那些有重大责任感的艺术家来做的,而且有其历史价值。这其中一般以人物画居多,当然山水画和花鸟画也有这样的功能,这些画作能够代表一个时期和年代,将来能从作品中感受到时代的印迹、社会的变迁以及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这些更多地体现在人物画上,当然山水画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就我自身而言,从专业创作研究转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人员,其中有一个变化。创作研究,属于一项个体劳动,是个体化的工作范畴,因为创作不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完全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和性情的流露,但进入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领域,不仅是个人的工作,包括美术博物馆的行政管理、研究收藏、策划展示、推广宣传等各方面都要运筹帷幄、参与其中,思路就不像原先那样单一,思维取向不能专注于个人,得有全盘式的散性思维和统一协调管理。
  我一直以来秉持的一个艺术理念就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一定是震撼心灵的,而不是悦人耳目的装饰品。比如德国版画家、雕塑家珂勒惠支的版画,它具有革命性、斗争性。他的版画表面一点也不好看,但是能和观众心理、情感产生共鸣,能使你流泪。能使观众流泪、使灵魂颤动,这样的艺术作品,我认为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它对于大众有一种警醒和启示的作用,这类作品才是我们值得收藏的,而且是有长久历史意义的。我们当然要去收藏这类有主题、有学术,具有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的作品,但同时美术馆还有大众欣赏的一个范畴,所以其他类别风格的作品我们也要兼顾。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作品收藏是代表国家收藏,是由专家委员会来鉴定和评议的,有一整套完整程序,不是由我个人的审美决定的。
  比如我们收藏库淑兰的作品,既不是苦难性的,也不是悲壮性的,她的作品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生活愉悦之美,但它并不是表面上的世俗之美,它是高度概括性的、符号化的艺术精神符号,审美取向也是积极乐观的。

  文化艺术报:您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的身份之外,还有陕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头衔。如何推介、扶持青年画家,在这方面您有哪些思考和见解?
   王潇:西安,历来是一个传统艺术积淀比较厚重的城市。有创造力的、有突出个人风格的年轻一代,很难一下子凸显出来,因为积淀很厚重,是一个很注重传统的地方。相比之下,在创新方面和青年艺术家推广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从意识形态上来说,我们要完全表现并讴歌我们的时代和社会的主旋律,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服务。青年创作的有些当代艺术作品,我们的展览目前涉猎的还不多,也没有举办过相关的前卫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当代艺术作品,没有经过历史的沉淀,有些有突兀性,自由性比较强烈。当代艺术,其实更多的是从西方艺术观念转变而来的,如果是从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发展而来,那创新的结果就完全不同。而完全西方化,求怪、求新,追求所谓自由艺术精神,这类作品我们的评价体系又不健全,没有足以鉴定的评论家和批评家,受各个方面影响,造成了目前这样的局面。
  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没有努力,从省委省政府到省文旅厅,一直以来在青年人才的培养上都很重视,每年都有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他们有主题性创作,经过评选参加展览,也是对青年一代艺术家起到扶持和培养作用。下一步,我们也在考虑挖掘有潜力、有发展前途,凸显创造力且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进行个案研究,进行一系列展览展示方案的策划。这个事情有难度,但我们肯定要做,希望以此推出“陕西美术新力量”。

  文化艺术报:《成都日报》刊载了一条新闻,“超融体——2021年成都双年展”,参展观众超过110万,成为近年国内规模最大的双年展。同为西部省会城市,西安在大众艺术发展方面还有哪些亟待提高的地方?或者说,如何拉近西安普通市民与美术馆的距离,让美术馆与陕西愣娃“双向奔赴”?
   王潇:其实可以说,这几年陕西观展的观众里,以年轻人居多。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现在几乎可以称为“网红打卡地”,许多年轻人来这里观展、拍照,享受美术馆空间。从这点来看,西安人审美兴趣也是很浓厚的,审美意识超前和宽泛。而成都有它自身的优点,宣传力度比西安大,它的城市发展创新程度要好一些,西安是座历史厚重的古都,而成都的双年展当代艺术比较多,也是面向全国的,当年的知名度就很高。成都人的休闲意识强一些,在文化精神投入方面比较多,也懂得享受。所以说,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这其中,经济实力和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文化艺术报:由于审美情趣的缺乏,例如我在观看陕美博展出的外国当代画展时,很多作品一头雾水。从小的方面来讲,您能为我推介一本书,为我的美育教育补补课吗?从大的方面来说,如何有效提高像我这类观众人群的审美基础?
  王潇:审美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假如你一片空白,让你去欣赏作品,每个人的观感会不同。比如对中国画的认识,画史、画论必须要读,没有读过中国画史,如何去欣赏中国画?没有了解过西方油画发展史,甚至连“美学三部曲”,连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都没有读过,关于历史、哲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很难仅仅通过一本书去告诉你如何欣赏美术作品。我们现在为什么重视中小学生的美育教学,因为从小让他们多看展览,包括传授美术理论知识、对优秀作品进行讲解,逐渐培养审美的意识,可以说,审美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从国民教育体系来说,在德智体美劳中,审美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和维度,事关国民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