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国画院:用画笔讴歌新时代 描绘美好生活
第38届中国陕西·日本京都书画联展开幕式
丹青千载,江山多娇。长安韶华,笔墨荟萃。回眸历史,陕西拥有源远流长的绘画传统。20世纪60年代,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等为代表的长安画派,以其强烈的艺术风格、独到的艺术思想、卓绝的艺术造诣,享誉全国画坛,备受瞩目,对新中国美术的发展书写了可资借鉴的新样式、新模范,影响广泛。陕西国画院在“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方济众、罗铭等大力倡导下于1981年成立,建院已经41年。
悠悠岁月,栉风沐雨四十余载,陕西国画院坚定不移贯彻党对文艺事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秉承“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宗旨,以中国画创作和研究为中心,在“出作品、出人才、出经验”的艺术道路上砥砺前行,涌现出了崔振宽、苗重安、王有政、郭全忠、张振学、赵益超、张明堂、程征、钱自强、谢振瓯、雷珍民、杨光利、范华、邢庆仁等一大批在全国美术界有影响力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他们创作的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彰显时代风貌,成为一个又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缩影,刻画一个又一个历史时期中国故事的经典镜头。他们为弘扬“长安画派”艺术精神、树立陕西美术在全国的位置、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扎根生活练内功 结出累累硕果
“在历届全国美展中,画院共有四十余人次获奖,其中5人次获得金牌,是全国五大画院之一。我们画院现在也有一批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画家,有潜力的中青年画家崭露头角。”陕西国画院院长张华开门见山。
1979年第五届全国美展,王有政《悄悄话》获二等奖,赵益超、张明堂(合作)《考试》获二等奖,郭全忠《万语千言》获二等奖;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谢振瓯《大唐伎乐图》获金奖,张振学《生生不息》获铜奖,王有政《捏扁食》获铜奖,杨光利《喂》获铜奖,王有政《翠翠莉莉和姣姣》获优秀作品奖,赵益超、张明堂(合作)《养猪姑娘》获优秀作品奖;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邢庆仁《玫瑰色回忆》获金奖,赵益超、张明堂(合作)《晓色初动》获金奖,张立柱《丝绸之路》(合作)获壁画类金奖,王有政《倦旅图》获铜奖,罗平安《浑》获铜奖;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崔振宽《阳关暮曛图》入选优秀作品展,王有政《母亲——我心中的佛》入选优秀作品展,郭全忠《新嫁娘》入选优秀作品展;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张振学《依山傍水》获铜奖,王有政《读》获铜奖,赵益超、张明堂(合作)《家园》获铜奖,郭全忠《选村官》获铜奖;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郭全忠《早读》获铜奖。
岁月如歌,江山如画;精神如炬,信念如磐。建院以来,在一代代画院人的努力下,画院先后主办或承办了“中国画传统问题学术研讨会”“陕西当代中国画展”“国际丝绸之路美术作品邀请展”等重要学术活动,与日本京都书画院交流展览已达38年,成为陕西省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作为第四代画院人,作为长安画派传承者,他们身上除了继承先辈们的传统,还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他们与时俱进,用画笔描绘着这个伟大的时代,成绩斐然。
在2006年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陕西国画院画家王有政、杨光利申报的《纺线线——延安大生产运动》成功入围,2009年该幅作品创作完成,现藏于中国美术馆;2016年,画家白海红申报的“大秦岭·中国脊梁考察写生创作计划”获得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审核通过,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创作完成并在西安展出;2017年,画家耿齐的作品《北国风光》成功入围由文化部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2020年,耿齐申报的《山河表里——古潼关渭河入黄》、白海红申报的《黄河两岸换新颜》成功入围由文旅部主办的“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重点选题”;黄菲的《黄河宁》和《平凡的世界》、徐晓荔的《草叶集——黄河流域野生花卉写真》、白海红的《黄土变青山》和《黄河两岸换新颜》成功入选由陕西省文旅厅、陕西省财政厅主办的“2020年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2021年,陕西国画院迎来了40岁生日,画院专门举办了“江山多娇——陕西中国画展”,展出170余件中国画作品,是近年来规格高、规模大、学术性强、风格多样、面貌丰富、精品力作荟萃的一次中国画学术盛会,是体现陕西在新时代向文化旅游强省迈进的一次重要文化事件,也是极具公共审美教育价值的大型惠民文化艺术活动。展览既全面地总结和回顾了过去,也启导和预示了未来。
“我们画院当代的画家基本都经过科班学习,传统功力扎实,造型能力突出,对传统形式的中国画创作是一种延伸。他们有很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经成为他们的创作日常,在艺术的回望与传承中,家国情怀的印记清晰可见,用画笔讴歌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记录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刻画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推动陕西建设文化大省作出了积极贡献。”提起画院同事们所取得的成就,张华满脸自豪。
铁肩担重任 撒播艺术种子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作为全国五大画院之一,陕西国画院除了苦练内功,在中国画创作和研究中取得突破,牢记历史使命,肩负起社会责任,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提升全省基层中国画创作研究人员的能力,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安排,我们画院积极组织开展‘三区人才培训’活动,利用自身优势,安排画院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开设短期培训班,为当地的美术工作者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培训班所有学员的学费和食宿费全部由文旅厅承担。”张华介绍,目前画院已经陆续在西安、安康和榆林地区培训120多人,这些学员中有的是美术老师,有的在文化馆从事群众艺术培训工作。他们学习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业务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就可以更好地把中国画的创作教给更多人,“通过他们的手,间接地把艺术的种子撒播在了三秦大地这片沃土上。”
俯首甘为孺子牛。在“三区人才培训”实施过程中,2019年,陕西国画院业务骨干苗壮深入安康市旬阳县,一待就是一年半。在一年半时间里,苗壮以旬阳县为中心,跋山涉水跑遍了安康市的角角落落,上山下乡,进厂矿车间,在创作、理论和写生等方面对当地基层美术工作者进行系统性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当地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水平。在培训过程中,苗壮还将学员创作的作品在西安、安康、张家港等地进行全国巡展,极大地提升了学员们的自信心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打响。
陕西国画院的艺术家们冲锋在前,不仅用画笔记录脱贫攻坚以来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还亲自参与其中。在陕西省文旅厅帮扶的榆林市绥德县田庄镇贺家庄村,这些艺术家们“投笔从戎”,帮助村民们搞山羊、土鸡养殖,招商引资1000余万元建起蔬菜大棚,打水井改善饮水条件,硬化亮化村道,改善村容村貌,修建文化广场、艺术写生基地、党员活动室丰富业余生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贺家庄村山绿了,水清了,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绽开了。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脱贫攻坚挂职绥德县副县长时,张华就想着如何在改善老百姓物质生活的同时,使其精神层面也得到转变。“没有智力,文化水平低,没有志气,懒惰等靠要的观念深厚,这都给脱贫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一天午后,张华坐在村民的打谷场里,看着贺家庄村发生的改变,拿着画笔构思油画创作,村里一位老太太路过时上前搭讪:
“画画呢?”“嗯,你也画一个?”“哎呀,我哪会这个,画不了!”“你信不信我能教会你画画。”“开玩笑嘞,那咋可能。”
“不信咱试试……”
于是,张华找来一个洗洁精瓶放在凳子上,让老太太看着随意画。“那土是黄的。”“对,得用黄色颜料。”“呀,这太黄了,咋办?”“你试着调一下……”
在张华的指导下,老太太认真地一步步照着画了下来,创作出平生第一幅油画。
“她是零基础,画的画比较粗糙,造型也不准确,颜色也不准确,但正因为零基础,她的用色会大胆一些,跳出了固有的思维,很有现代艺术的风格。”
在这件事情的启发下,张华有了教村民画画的想法,试着让艺术去改变村民的思想认识,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他找到村主任说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没有画板,张华找工地上的工头用三合板自己做,又通过关系自筹5万元买来颜料、画笔,借用村委会的地方,绘画班便成立了。刚开始只有三五个村民愿意学,围观看笑话的村民却很多。随着时间的深入,绘画班的气氛慢慢发生了变化,原来看笑话的村民也投入其中,一股艺术之风在村里刮了起来。
“我是画画的!”村民有了这个认识后,精神面貌得到转变,不说脏话了,不聚众打牌了,就连走路的姿势也开始“起范”了……
“艺术有很强的教化作用,一旦喜欢上,对自己就有要求,就会改变人的思想和思维,塑造新的价值观,投入到新生活中。”张华如是说。
两个月的时间里,每个星期张华都会抽空教绘画班的村民画画,前后有四十余人爱上了艺术。随后,张华还挑选村民的作品进行售卖,增加了农民画家的收入,更是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兴趣,上到68岁的老太太,下到5岁多的孩童,积极投入其中……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如火如荼。
2021年,陕西国画院派驻在贺家庄村的乡村振兴驻村干部郑伟斌,在村里巡查中发现一名小朋友提着大塑料袋在捡垃圾,弱小的身影一瘸一拐,便上前询问。交流之后得知,这名小朋友名叫刘董瑞,当时10岁,在绥德二小上学,因手术治疗需要休学,做完手术在家休养了一个月,出来转的时候看见村子里有垃圾,就找来袋子把垃圾捡拾集中起来。
此后,郑伟斌进一步了解到,刘董瑞患有先天性的脑瘫、手脚残疾、斜视等疾病,母亲为照顾她没有工作,家里靠父亲打工和养羊支撑。为了给刘董瑞看病,家里花了一大笔钱,经济较为困难。郑伟斌将情况反馈给了国画院领导,画院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上,院党总支组织号召全院党员及职工爱心捐助刘董瑞,最终筹集了1万元爱心款交给了刘董瑞。同时,国画院还想方设法对刘董瑞进行长期的关注与捐助,并积极协调利用假期时间为刘董瑞治疗眼疾。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离不开文艺。作为文艺工作者,陕西国画院的艺术家们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勇担历史使命,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伟大时代的建设中。
开门办院 在创新中求发展
“陕西国画院老一辈艺术家们创作了那么多优秀作品,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敢于创新。在新时代下,艺术创作要讴歌时代,要跟上时代的变迁,我们国画院要怎么办?”张华不止一次地问自己。
为此,国画院积极借鉴经验,邀请国内知名艺术家来院开展教学,进行学术讲座、艺术交流,开拓大家的眼界。同美院、美协等同道和社会各界加强联系,加大交流、汲取营养,力求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同时,加强与各省画院的业务往来,进行写生、创作、展览等学术交流,形成区域性合力,共同推进美术工作迈上新高度。
“创作和理论是艺术的两条腿,新时期,陕西国画院将加强理论建设,团结各界文艺理论家,共同研究、探索新时代画院艺术创作如何来走。”张华表示,未来陕西国画院将通过自身建设,提高画院的影响力,推动全省文化事业的发展。
国画院将在“请进来”的同时积极“走出去”,利用公共场馆和广场,画家们走上街头跟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现场开展展示、创作、指导等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国画院,看到国画院的精神面貌。推倒围墙,开门办院。
目前,陕西国画院正在筹办美术高级研究班,利用画院的美术高度、美术阵地和高级美术人才集中的优势,面向全社会开展培训。“我们要把画院的优势辐射全省乃至全国,选拔、培养好苗子,培养画院需要的优秀画家,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张华说。
继往开来,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陕西国画院成为中国画界雄强的陕西力量,形成了中国画坛意气鲜明的长安风格,也逐渐积淀塑造了陕西国画的思想与精神体系,在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闪耀着熠熠光辉。在“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艺术理念的影响下,画院人坚持文艺为人民,广大艺术家扎根生活、深入人民,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相信,复兴之路上,他们必将描绘出更加壮丽多彩的文艺风景。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