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几点看法
○ 陕西省歌舞剧院 强镔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艺术,开始出现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中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红霞》《窦娥冤》等;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一种是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阿依古丽》;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上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江姐》,足以证明其卓越建树。
  在新时期,由于歌剧生活大环境和艺术观念的变化,以及歌剧品位的发展,戏曲创作出现明显的偏振趋势:一个是优雅的趋势,即继续深入挖掘严肃歌剧的方向,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融合和平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伤逝》,随后是《原野》《归去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又有《楚霸王》《张骞》《苍原》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深层次而言,《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二是以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为参照框架,探讨中国流行音乐剧的发展趋势。从那以后,这一探索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新的剧本还不到一百部,但收效甚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中国的舞台上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就是几乎所有参加全国艺术节的歌剧开始走舞台华丽、营造视觉冲击力的烧钱模式,已经远离了创作好歌剧的方向,人物不鲜明,主题不明确,音乐大量采用西洋正歌剧方式或者晚会歌曲形式来创作,实在不敢恭维。
  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开放,那么现在新的环境中,我们怎么才能创作出好的民族歌剧,或者说是既有经济效益又有政治效应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要有一个好的主题中心与故事
  歌剧,当然是要有剧情的,一个好的故事是一部歌剧的前提,在我们国家当下的新形势下,更需要能歌颂我们这个时代、贴近百姓生活的好故事来讲述,那么在选材上就要紧扣时代主题,寻找身边的故事,而不要把眼光一味地放在古代历史人物上。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过,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在故事的创作上要做到:1.蜿蜒曲折、引人入胜。2.真实动人、扣人心弦。3.要有哲理深度,发人省醒。英国著名的音乐剧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这位《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猫》《西贡小姐》音乐剧的金牌制作人曾经回答过一部成功戏剧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三点:“故事!故事!故事!”由此可见,我们在歌剧准备前期必须要做好剧本的创作选择和评估由此带来的效应。
  二、要有既好听又鲜明的音乐
  我们创作一部中国民族歌剧,在音乐的创作上也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的观众大多数为汉语群体,所以音乐中融入地方音乐色彩甚至是戏曲的音乐元素都是很有必要的,一味地排斥中国民族音乐推崇西洋歌剧音乐写作手法是行不通的,毕竟西洋歌剧是以西方的文化语言与价值观撰写的,拿来硬套我们国家的故事是不合适的,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是最可行的方式。在创作民族歌剧的时候,音乐上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歌剧是音乐的戏剧作品,音乐是来承载戏剧的,所以音乐要起到刻画人物、引发动作、推动剧情、营造氛围、形成结构、制造高潮、创造高潮、深化主题等作用,不能喧宾夺主。2.音乐要好听,好的歌剧一定要有好听的旋律、好听的唱段,好听的唱段既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同时也是一部歌剧经久不衰的特征。3.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中不能缺少地域特色,歌剧的剧情发生在哪里,那么在音乐上就要融入发生地的特性,正所谓守正创新,因为这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特有的,这样的做法既能让观众有亲切感,也能突出剧目的文化特性。所以我们的歌剧音乐要像小猫吃小鱼一样要“有头有尾”,要悦耳不要震耳,好好地为故事服务。
  三、演员的重要性
  一部歌剧有了好的故事和好的音乐,接下来就需要演职人员在舞台上进行呈现。那么演员如何才能更好地来演绎呢?
  1.要有扎实的美学功底。一个合格的演员要懂得什么样的艺术才是美的,要懂得从平凡中鉴别美的一面。从拿到剧本和音乐的那一刻起,就要能够与作者产生创作上的共鸣,如果你无法发现故事中的真善美,那么你最后呈现出来的必然不是美的东西。2.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作为中国民族歌剧演员来说,要懂得西方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同时,更要熟练掌握中国传统戏剧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之所以要同时掌握这些技艺,是因为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中国的戏剧注重“写意”,西方戏剧注重“写实”,掌握了这些表演方式,在现代的民族歌剧演绎中就可以让人物更加生动,让你的一举一动不显得生硬,而是很灵动。3.做好各种唱法的融合。西方传统歌剧是按声部分角色,中国戏曲按行当分角色,作为民族歌剧则是按照人物性格分角色。近些年我们的演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正歌剧要用美声唱法,民族歌剧就要用民族唱法,音乐剧只能用通俗唱法,其实从世界上这些年成熟的剧目中可以看出来——美声是基础!通过美声唱法的发声练习,可以让我们所有的唱法进行极大的提升,民族唱法是民族歌剧的前提,但并不代表美声和通俗唱法就不能唱,但是一定要做到腔词的关系,在人物的角色、性格、环境、戏剧过程中作出让步,要做到字正腔圆这个第一要素,中国字唱不清楚,就无法打动观众,只追求音量不注重情感的注入是不可取的。所以不管用哪种唱法,都要让观众听清楚、听明白,在此基础上再凸显个人的技巧,就会做到锦上添花。
   四、要有一流的制作人和营销
  有了好的故事、好的音乐、好的演员,是否就可以成功了呢?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出现了——制作人!大家对制作人的印象是不是还认为只是在剧场看看戏,出席一下发布会,上台领奖呢?其实除了上述几点要做的,更重要的是以下几点:1.懂得艺术和市场。制作人对一个剧目的最终拍板,离不开对艺术和市场的掌握,制作人在定剧目的过程中首先是寻找脚本,在决定剧目的时候最核心是看该脚本能否实现商业和内容质量的平衡。制作人要从制作体量、制作难度、演员能力等等角度去考量脚本是否合适。制作人要找到用来制作的各类资源,包括创作团队、制作团队、市场营销团队。同时制作人还需要管理这些资源,让他们有效组合,发挥最大的作用。所以组织制作团队,往往不是说一定要找最棒的导演、作曲、编剧、音响灯光舞美等,而是要找到能相互合作的人,把他们组合起来。制作过程中还可能会发生矛盾纠纷,这时候就需要制作人出来进行协调处理。只有制作人能决定雇请或者解雇某位演员,舞台经理和导演都没有这个权力。制作人还要把控制作的方向,控制制作成本,把握制作不脱离设想定位。2.懂得观众。当剧目制作出来,制作人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做推广。当一个好的剧目已经生产出来,如果没有观众购票入场观看,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在剧目推广上,著名音乐剧制作人麦金托什坚持一部音乐剧要有一款夺人眼球的海报。制作人还要负责产品的持续运营。演出制作,尤其是舞台版的,不是说首演结束,制作人的工作就结束了。因为这部戏还要继续演出,演出的管理工作制作人也要负责。此外舞台演出还会根据市场反馈和需要进行一些修改调整,不可能一成不变就按照首演的样子演下去,巡演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场馆限制、市场预期进行一些调整修改,这些也是需要制作人关心的事情。
  综上所述,歌剧其实就像化工品,戏剧和音乐就如同氢气和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变成了水,这时便无法分辨哪个是氢气,哪个是氧气了。歌剧包含很多技术的要求,可以融入很多手段,我们不要提倡用话剧思维和戏剧思维等来创作歌剧,而是一个集大成者的艺术形式,对西方的文化不要完全排斥也不要完全照搬,结合我们现实情况作出合理的布局融合,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我们中国民族歌剧或者其他舞台剧目,终会有一个良好的生长与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