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坡 《高原四季》 纸本设色 180cm×190cm 2021年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科目中造型体系最完备、理论著述最深奥、传世作品最宏富、表现技法最多样、画家队伍最庞大的画种。千百年来,五岳屹立永恒,江河奔流依旧,逝者如斯。各时代画家都在作品中留下了各自的足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的山水,迥然的表达。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认识,自然产生了不同的感情。恽南田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画家通过各自观察,依各种手段将他们的思维反映到画面上来,“山川与予神遇而变化”,各有千秋,殊途同归。
“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隋代以前的山水画,一般都是人大于山,当做背景处理。发展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种逐步独立形成。中唐以后,山水画风格渐趋多样,吴道子的线条、李思训的色彩等。王维创水墨山水,所著《学画秘诀》指出“画道之中,以水墨为上”。两宋时期山水画理论和技法都发展成熟,达到顶峰;元代文人画重笔墨逸韵;发展到清代,四王多宗元四家,往往画中求画,毫无生气。
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学习,传统山水画的继承研究是不可逾越的,“安有画不师古而能自出机杼者哉?”自古到近代以来,没有一位有所成就的画家是不学传统自成一家的。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继承应从艺术精神和形式技法两个方面切入,继承传统精神,必须本着追本溯源的学术态度,整体地把握和全面地理解其博大的思想内涵,而不应该片面地将传统视野局限在仅有千年历史的文人水墨。毛泽东说:“风物长宜放眼量”,放眼汉魏六朝、先秦春秋、青铜彩陶等更为久远的时代,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艺术的传统是一个博大的体系。从文人笔墨之外的那些上古时期的岩画、绵亘十一个世纪的敦煌壁画、精工华美的宫廷绘画、质朴浓烈的民间彩绘中,我们看到的是跃动着生命激情、包蕴着灿烂与辉煌、凝结着大智大慧的伟大而又丰满的文化母体。
中国艺术中“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中国古代画家艺术创作的践行箴言,曾经造就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辉煌,可惜这种“穷其要妙,夺其造化”的艺术创作态度和格物穷理的探索精神,在北宋以后渐趋没落,“逸笔草草”式的信笔代替了“三日一山,五日一水”式的潜修力行,导致中国画仅仅成为文人们辞赋之余的把玩之物,笔墨技法变成了目的,早期鲜活丰满的笔墨表现被冷冻成了无生机的僵硬程式,守成者居多,求变者寡鲜。虽有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呐喊,然其式微的格局始终未得到大的改变。所以,从总体上看,唐宋传统代表了中国画史的最高峰,明清传统则是它的低谷期,这是毫无疑问的。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取法乎上,就要以更高等、更上等的文化本源为基础,理法并承,方有所得。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门类要想永葆生机和活力,必须在发展继承中创新。山水画创新的目的在于反映当下时代,新的社会形态和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山水画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法上也必将随之产生变化。古代传统思想、技法是基础,大自然是源泉。古人在山水画领域留下了一整套创造性的贡献,但更多古人所不可能涉及的内容,还有待于我们去发展、去开拓,如高楼大厦、公路铁路、火车汽车、飞机轮船、高压线路、新式桥梁等古代所见不到的东西。近代画家钱松喦、陆俨少等首先做了大胆尝试,最后都完成了成功的开拓,这都是一个必然要走的过程。张大千的泼彩、何海霞掺入丙烯颜料、黄永玉重用水粉,现代人所用工具材料更为广泛,不管采取何种原料、何种方法,全是为了恰到好处地描绘出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画家张光宇先生在设计动画片《大闹天宫》的时候,住在上海锦江饭店,他从高楼大厦向下四处张望,犹如飘浮在天空一样,深得仙山琼阁的意境。高楼大厦给予他的艺术创作启发是何等之大!如今的城市建筑群,组成了美妙的时代轮廓,公路、马路好像弯曲的河道,各种车辆自然是“水”中的“船”。为使山水画有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不少画家提出并用实践打破了古代山水画给予我们的狭窄局限。当代山水画家张志民先生就将铲土车、高楼大厦等融入自己的山水画作品中,并能巧妙地将这些当代元素融洽地和他的笔墨表现相结合,创新出了符合这个时代的新面貌。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形态下的山水画家,必须把思路打开,突破固有题材的局限,进入前人所未能进入的崭新领域,为山水画增高拓阔。
长安画派赵望云先生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山水画的写生是画家走向生活的直接方式,是观察自然、印证传统技法、丰富生活感受、积累创作素材和经验、吸取创作源泉的最重要的一环。范宽曾说:师古人不若师造化。荆浩主张面对真山真水“携笔复就写之”,提出“图真论”。用形象表达写生者的意图,利用外像调动内像,以特定的形象体现写生,以无程式法的目光看待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消化“常法”至“新法”。
而西画式的对景写生更多的是照相机的记录功能,而非传统山水画写生观外师造化的“澄怀味象”。传统山水画写生讲究行万里路,目识心记,弱视外在形体,意会多于刻画。现代人更擅长于对照片式现实景物的深入刻画,景真了,意少了。要积极发挥个人主观思想的能动性,才能使物为我用,不为物役。
山水画的创新,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画面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感的新颖,这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当今也有不少从事绘画的人士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形式而形式,这就完全脱离了绘画的本质。创新求变要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图式的创造要符合美的规律。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美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艺术作品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的复制也不称其为美。”
徐悲鸿先生道:“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可采者融之。”在我们当下这个多元而精微的时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正多元而杂糅地发展着。我们当坚守传统文脉阵地,在继承优秀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当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追求,弘美厚德、借古开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