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3日
声音
重拾化“零”为“整”的阅读乐趣


  近年来,“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改的热门话题。在教育部印发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的篇幅较之前显著增多。从单篇教学到加入更多的整本阅读教学任务,指向很明确,体现了对深度阅读的重视。
  信息化时代,阅读渠道越来越丰富,但阅读深度却打了折扣。如今“5分钟带你读完一本经典”“3分钟带你了解历史”之类的短视频在网上十分火爆,从点击量、点赞量和收藏量来看,不少人乐在其中。有人就此得出结论,网络时代获取一本书的主旨要义、情节内核轻而易举,“整本书阅读”显得没有多大必要。其实不然。碎片化阅读虽然能让人便捷地获取信息,短时间就能了解一本书所谓的“干货”,给人带来已然博览群书的错觉,实际上是走量难走心。而“整本书阅读”与浅阅读、片段式阅读不同,不只停留在“知”的层面,更能让人享受到“思”的乐趣。
  “整本书阅读”是应对零碎化阅读的一种有益尝试,关键在于一个“整”字。尤其是对于“00后”“10后”而言,阅读整本书有助于提升鉴赏能力、增强文化底蕴、陶冶情操,而这恰恰是碎片化阅读无法取代的。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必修课,正是引导学生进行精细阅读和深度思考的一条重要途径。比如读《红楼梦》,单从节选的片段或从他人制作的爆款解读内容中,读者或许能对书中的人物关系、故事梗概有所了解,甚至在大量汲取各种“红学”后,也能够侃侃而谈,但基于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曲折的故事所带来的第一手感悟就无处可寻了,也就更谈不上阅读的乐趣了。也许有人会说,读完一本书可能很快就忘了,这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读书就如喝水一般,其中的滋味在你喝的时候就已领略,也许你不会长久记住它的味道,但这不重要,它已无形中成为滋养你的一部分。
  当然,“整本书阅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首先是时间上的分配难题。读完一整本书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学生来说,各类课程已占据大部分学习时间,同时还要保障充足的睡眠、体育锻炼时间,加之升学、考试的压力,能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实在是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学校在教学设计上科学安排,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给予孩子读读“闲书”的空间。其次是阅读难度的问题。“整本书阅读”推荐的经典书目,见多识广的成年人读起来也未必容易,更何况是知识面有限的中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语言基础运用、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上有所侧重。不过,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呵护孩子的兴趣更重要,“整本书阅读”不必抱有非经典不读的态度,在书目的选择上大可给孩子更多的自由。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如是提倡。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定能帮助学生重拾化“零”为“整”的阅读乐趣。
  作者:李萌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