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14日
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我国水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2022年4月19日,已全面建成的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在陕西境内的引汉济渭工程中,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负责为整个工程提供水源 新华社记者 邵瑞/摄

  文化艺术报讯 9月13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八大以来水利发展成就。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会上介绍,近十年我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
  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6.66万亿元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172项、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十年来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66万亿元,是之前十年的5倍。
  具体来看,十年间实施了长江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建设、黄河下游防洪治理、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等一批流域防洪骨干工程,还开展了大规模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新增库容1051亿立方米,新增5级以上堤防5.65万公里,大江大河基本形成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祥伟表示,这十年来,还建设了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引江济淮、引汉济渭、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等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54处,设计年调水量647.9亿立方米,我国的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显著提升。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
  十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成功战胜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严重洪涝灾害,近十年我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的0.57%降至0.31%。
  最近两年,洪涝和干旱形势严峻,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表示,十年来我国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通过综合采取“拦、分、蓄、滞、排”措施,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实际发生的最大洪水能力;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8900亿立方米,通过综合采取“蓄、引、提、调”等措施,可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最大程度减轻干旱损失。
  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
  姚文广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不懈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我国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趋势。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67.42万平方公里,比2011年下降27.49万平方公里,强烈及以上等级占比下降到18.93%,水土保持率达到72.04%。
  十年来,水利部坚持预防保护控“增量”,依法监督指导50万个生产建设项目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人为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增量”得到有效防控。坚持综合治理减“存量”,围绕重大国家战略,因地制宜建设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要,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紧密结合。甘肃定西土豆、江西赣南脐橙、陕北苹果等特色产业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培育发展。全国累计1000多万名贫困群众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受益,年增收约50亿元。越来越多的地区实现了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蜕变。
  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规划建设
  张祥伟介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是优化我国水资源战略格局的迫切需要,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水利部将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科学谋划“纲、目、结”布局。
  即以大江大河大湖自然水系、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供水渠道为“目”,以重点水资源调蓄工程为“结”,来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全面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洪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
  下一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以大江大河干流和重点江河湖泊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为重点,科学推进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的规划建设,在已开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规划论证。加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区域的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推进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引调水工程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省市县水网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水源工程调蓄潜力,加快推进规划内的重点水源建设,配套实施中小型水源工程,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国家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
  此外,建设数字孪生水网。以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大力推进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