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7日
洞见
生态好不好 动物能知晓
  最近,鸟类爱好者在北京市丰台园博湖湿地发现了震旦鸦雀。震旦鸦雀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生存条件对周边生态环境要求非常苛刻,目前数量非常稀少,被列入濒危物种。这一发现在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同时,说明了一个事实:生态好不好,动物能知晓。
  园博湖湿地旧址位于永定河河道风口,是一个砂石坑和垃圾填埋场,这里的恶劣环境用一句民谚可以形容:晴天一片沙,有风地搬家。2013年,借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契机,北京市丰台区利用深达20多米的砂石垃圾坑,建成了目前亚洲最大的功能性潜流型人工湿地。现在的园博湖湿地植被茂盛,白鹭、野鸡、野鸭等在碧水蓝天下或嬉戏打闹,或潜水捕食,呈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物多样性,堪称“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震旦鸦雀重新现身也就不足为奇。
  评价生态环境好不好,现在已建立了一套严格科学的考核体系,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经过千百年自然进化而来的,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生物链。客观地讲,目前还有很多未知的部分,就像医生对人体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一样,其实我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了解也还是有限的,因此,评价生态环境好不好,用刚性数字指标说话是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好不好,还应多看看动物的感受,关注它们是否能够“安居乐业”。
  动物生存有其自然法则。比如黑鹳的繁殖地在东北等北方地区,秋季再迁徙,途经北京等地,到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是典型的候鸟,对水域生态环境要求十分严格。近年来,在北京拒马河房山段发现有停留越冬的黑鹳,还在崖壁上有繁殖的巢穴,看来它们是相中了北京的优越生活环境,乐不思蜀,要安营扎寨了。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古人长期观察自然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状态的总结。动物与周围环境是融为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生存环境的变化,它们最敏感也最在意。
  生态好不好,如何来评价?生态好不好,用监测数据来评价、来考核,能够有的放矢,指导保护工作的开展。生态好不好,动物的感受和反应最真实、最客观,或许它们比人类更有发言权。笔者认为,监测数据是支撑,动物感知是表现,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评价结果才会更符合实际情况,才更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作者:刘四建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