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西安的深处,有一处集市闪着光、发着亮,从来没有冷清过寂寞过。它几十年如一日,人群聚集,堪比春运——它的名字叫西仓。
西仓位于古城西北角庙后街中段北侧,由西仓东、西、南、北四条巷子围成。一直保持着星期四和星期日开市的传统。每逢集日,井然有序的街头巷尾就变成了货物的海洋。一街两行,人行道上铺着单子摆着货物,树上绑着绳子挂着货物,也有架着钢丝网的,铁格子上挂着色彩鲜艳的丝巾、帽子等;还有固定的摊位搭着棚子,棚下钢丝床上堆积着花花绿绿、长长短短的各种服装和各种廉价商品;还有盖起的成排成列的商品房经营着比较高档的生活用品。花鸟鱼虫、猫粮狗食、蔬菜水果、针头线脑、服装配饰、文房四宝、金石玉器、书籍书画、家用电器,百货咸集,应有尽有,人们在大商场里买不到的东西,在这里几乎都能买到!还有很多陕西著名的小吃在这里摆开了“战场”。香甜的豌豆糕、桂花糕、甑糕、蜂蜜凉粽子,流油的牛肉夹馍、光溜溜的穰皮、厚墩墩的麻酱凉皮、热乎乎的炒凉粉、诱人的牛羊肉饺子、羊肉泡馍、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处处冒着热气,香味四溢,处处排着队购买货物,一幅“清明上河图”的长卷在这里展开。
在我老家听说还有一种似糊粥的,里面有杏仁、花生仁、黑白芝麻,还可以泡上麻花的咸味油茶,也是在千里之外的西安西仓初次见到了它的真容,真正体会到了油茶这样的美味小吃。这里的麻花比其他地方的大一些粗一些软一些,油茶也比其他地方的稠一些、油滑一些,因此风味独特,耐人寻味,人们争相品尝。每逢集市,顾客颇多,座位有限,因此端着碗,站着、蹲着吃饭的人比比皆是。
在西仓我还找回了小时候赶集市和逛庙会的感觉和体验。这里有到集市售卖物品的商户,有逛集市想淘点儿稀罕物品的顾客,还有很大一部分闲逛哒的游客。拥挤的道路依然拥挤,在窄窄的街道上,有的巷子里甚至是曲曲弯弯的,人来人往,热热闹闹!能闻到各种吃食的香味,听到叫卖各种物品的吆喝声以及鸟叫声、虫鸣声;看到蟋蟀、蚂蚱、青蛙以及金鱼、小花猫等田园里的活物。西安城内像这样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商业兴旺的氛围,只有在这里才能体验到。在西仓逛了几十年,意犹未尽,觉得这个样子的集市才是最接地气、最有烟火气的样子。
其实,在西仓闲逛本来就没有那么多讲究。在这里人人都可以穿红戴绿,无拘无束,没人计较。在这里人人都可以嘻嘻哈哈,随随便便地吃吃喝喝,走走停停,或蹲或坐,没人在意。在这里人人都可以自由自在,东挑西拣,无论贵贱,没人笑话。这里是平民的天地,这里是市井的街巷,可以会心地笑,可以敞开地谈,平民的洒脱、平民的本性在这里一览无余,这才是本色的生活,真正的闲情呀!因此被坊间冠以“市井天堂”的名头。
西仓除了是一个物美价廉的集贸市场外,它还有着深厚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基因。史载西仓区域原来是明清时期官府粮仓“永丰仓”的所在地,因与和平路的敬禄仓东西相对,故被称作“西仓”。如果细查永丰仓的源头和西仓的传承关系,可以追溯到更加久远的隋朝,永丰仓始置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距今一千四百多年了。
清代西仓作为国家的仓库,当时由旗人军队重军把守,附近的校场则定期进行军事操练。清末,西仓作为官府粮仓的职能虽已有所减弱,由于旗人有遛鸟、斗蛐蛐的习惯,进入校场后,他们的跟班便提着鸟笼、举着蝈蝈在外等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鸟虫为主的自由集市沿西仓周边的巷道展开。卖艺、杂耍、剃头、小吃等各色讨生活的生意人逐渐聚集于此,慢慢形成了气候,热闹异常。校场周围设有栏杆,闲人不得入内,这栏杆被称为“档子”,因此逛西仓也叫“逛档子”。
民国初年,西仓集市得到较大发展,虫鸟市规模壮大。新中国成立后的西仓集市曾经一度中断,1978年以后逐渐恢复。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除花鸟虫鱼之外,文玩杂项、古旧书画、服装饰品、生活用品和二手交易等也逐渐进入市场,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市场,并且一直保持着逢周四、周日开市的传统。
西仓入口处还有一处文物古迹,唐代的“观音台”,现称“西五台”或“云居寺”。长久以来,西五台一直为尼僧主持居住。
庙会形成集市的例子举不胜举,在古代,人们信仰神明,几乎人群聚居地都有寺庙存在,人们“绕寺而居”“环寺而生”,春来祈雨润,秋来求丰收,年末求平安。庙市即庙会附近的集市。而西五台紧邻西仓(与西仓入口处10米左右)应该不无关系,所以我认为西仓为千年古市也能够成立,并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