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27日
本期画坛名家·乔宜男
以花鸟画反映时代精神、时代格局 ——访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著名花鸟画家乔宜男
○ 魏晓文
     参观画展的嘉宾合影



乔宜男 《荷影》 纸本水墨 124cm×124cm 2022年

乔宜男 《漫天雪》 纸本设色 124cm×124cm 2020年

乔宜男 《荷塘》 纸本设色 124cm×124cm 2022年

乔宜男 《文竹》 纸本设色 96cm×90cm 2022年

乔宜男 《鱼乐图》 纸本设色 124cm×124cm 2022年

乔宜男 《夏至》 纸本设色 124cm×124cm 2020年

乔宜男 《秋苇》 纸本设色 124cm×124cm 2022年

乔宜男 《初日》 纸本设色 170cm×150cm 2004年

乔宜男 《向阳花开》 纸本水墨 240cm×200cm 2021年



  乔宜男,1968年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教授、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
  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画系副主任,西安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创作研究部主任。
  主要作品入选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文化和旅游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等。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及第三届全国工笔画展二等奖等。立项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基金集体及个人项目。主编《书画知识》《花鸟画名师创作录》。中国画作品工写兼长,重笔墨、重意境,绘画语言独特,具有强烈的个人创作面貌与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画创作领域的优秀代表。

  8月10日—24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大道不孤——2022年度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郁郁朝花·乔宜男作品展”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三楼颂厅举办。作品展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乔宜男从学生时代至今各时期的作品近百幅,呈现其三十余年的创作心路。
  作为从陕西走出去的“国家创作团队中花鸟画的一个领军人物”(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评价语),乔宜男是当代中国画创作领域中青年艺术家的代表,是花鸟画创作当代性探索的重要实践者。他以深厚的笔墨功底、清新淡雅的艺术格调和极具形式感的绘画语言形成了强烈的个人艺术面貌。展览以“郁郁朝花”为主题,意在表达中国哲学范畴里宇宙生命的生发、展演,希望借作品的艺术智慧反映自然生命的生生不息。
  立秋后的北京,有了些许凉意,参观画展的观众络绎不绝。乔宜男奔波在工作室与画展之间,不时需要陪着同道观展,并为观众讲解,回应提问。围绕本次画展、中国花鸟画创作及相关话题,笔者完成了对这位陕西乡党的专访。
  展中国画之魂  营造生机、郁郁朝花般的艺术世界
  此次展览以“时代意象”“锦瑟时光”“自然的韵致”“观石听竹”“执扇御风”五个段落呈现乔宜男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画作。
  乔宜男表示,这个展览名为“郁郁朝花”,有两层含义——首先作为一个花鸟画家,他希望通过这个主题,体现出中国花鸟画发展到今天欣欣向荣的面貌;二是希望以花鸟画反映时代精神、时代格局,完成一次由个人情感到时代精神的升华。乔宜男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以花鸟画反映时代、反映人民、反映新时代艺术风格,努力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
  具体到画展,乔宜男介绍说,第一部分“时代意象”的作品是近年来完成文旅部及画院或美协的创作作品。有全国美展、建党百年、扶贫颂项目、全国画院双年展的作品,尺幅都较大,反映内容有阳光下摇曳的葵花丛、鹤鸣九皋的旷达、夏风中的绿蜻蜓以及初荷映日的意象”。“锦瑟时光”是工笔画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显示了早期扎实全面的基本功以及当时就呈现出的独特认知和个性化面貌。“自然的韵致”是体现大自然唯美韵律的系列作品。观众反映,进入大厅即被扑面而来的大自然气息所感染。“有飘逸的游鱼、鸣叫高柳的夏蝉、在水之湄的蓝鸟等等。“观石听竹”反映的是对前人笔墨的学习,是对园林景观即古代文人再造的第二性自然的审美反映。“执扇御风”是以扇面的形式创作的中国画小品,笔墨灵动,意趣天成。“执扇御风”的意象给立秋后的观者带来了一丝审美上的清气。
  此五个段落给这个展览带来了中国画不同的审美体验,并展示了传统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所呈现的理想化时代面貌。从这五个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宜男全面扎实的中国画基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和对绘画创造性的追求。有专家认为:乔宜男此次展出的作品追求中国画之魂,又不照搬传统成法,既独具个人特色又与时代审美同步伐,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郁郁朝花般的艺术世界。
  对于本次画展,乔宜男在《自序》中写道:绘画就个人而言,为“寂寞之道”。画者要坚守本心,潜心研究,不慕虚名,加强修为,方能有艺术上的收获。在乔宜男看来,有成就者皆为孤灯清影下的坚持与用心。大道是每位有追求的艺术家都要走的,也只有纳入时代大道,方有艺术上的不竭之源。
  初心未变,坚持艺术追求与时代同步伐
  画展效果及反响如何呢?
  “我原本只是把此次展览当做了一个普通的创作成果汇报展,结果展出没有几天,大家的反应就出乎我的意料。”乔宜男说,因为这几天北京疫情趋于平稳,来看展览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及观众比较多,包括主要学术机构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反馈意见就很全面和客观。“我没有想到的是大家的意见很集中统一,这在艺术界很是难得。”大家普遍认为乔宜男创作体系丰富完整,没有想到他有这么多的创作题材与创作风格,有这么多的创作手法和不同系列的作品,包括这么多的数量(包括早期工笔画作品,况且只是展出了准备作品的一部分)。乔宜男告诉笔者,大家认为他的创作从工笔到写意两个体系都完整丰富。通过展览,大家看到了乔宜男青年时期的工笔画作品扎实的基本功和造型能力,而且从工笔画到写意画创作是沿着一条线索发展下来的,认为乔宜男目前的水墨画创作来源于其深厚的基础。
  在8月11日下午召开的展览主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乔宜男从学画之初,工笔画创作就注重继承并执着地追求创新。早期的工笔画作品一出手就有个性有追求,而且这种对于创作的追求一直延续至今。目前的水墨画创作更能代表中国画发展到今天的时代需求,具体到作品就是立意新、面貌新、技法新、造型新、色彩新,作品有思路、有体系、有结构、有意境、有形式语言。大家表示,乔宜男这些作品站在中国画传承的基础之上,让人耳目一新,令人眼前一亮。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称:乔宜男是一个基础功夫很扎实的青年画家,这次画展在他原来的水墨技法基础上,一个是题材丰富了,一个是支撑的力度加大了,而且画面有一些逆锋的出现。总之有一种逐渐从表面进入本质、从潇洒转入深刻的趋向。
  谈到此次画展的最大收获,乔宜男坦承“此展最大的收获就是我认识到了学画之初到近期创作的初心一直没有变,这种追求民族审美、追求艺术创新、追求创作与时代同步伐的创作之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以新水墨画及其新语言形式反映新时代的感情与精神
  “郁郁朝花·乔宜男作品展”是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它所要呈现的是作为国家级创作团队,每个艺术家近年来的创作成果。乔宜男告诉笔者,此次展览在近100幅作品里,有三分之一是近一年创作的,百分之八十是近三年创作的。“之所以选择一部分早期作品,我想作为一个对比,自己也回顾总结一下三十年的创作心路,更加明确以后的创作方向。事实证明,这种展示方案取得了效果,让观众及美术界看到了我比较全面的创作面貌与体系,看到了因为网络传播的特点而被忽视的一个艺术家沉于海面之下的冰山主题部分。”乔宜男如是说。
  “当然也有遗憾,本想把大量的写生作品及速写也一并展出而没有实现。”乔宜男认为,对自己各个阶段的作品进行选择展出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看到自己创作实践的连贯性,这种递进在艺术质量与创作水平上不是由低到高,而是一开始就有一个很高的起点,然后是各个阶段艺术精神的递进。由客观描绘到艺术境界的营造,再到对艺术本质的反思,再到把艺术规律与创作情感纳于时代大道,纳于中华民族的审美框架之下,以艺术反映时代精神。“我想自己各个阶段的作品都是重要与珍贵的,这种艺术思想的递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乔宜男认为,艺术实践的长征是每一个有担当的艺术家的人生使命。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所说:乔宜男通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色彩运用上同样达到了一种别致的清新。与此同时,他也在水墨体例的花鸟画表达中,形成了一些自己独特的技法。这些笔墨的元素都是和他对花鸟画当代的发展命题的追寻、对用自己的感受观察花鸟画的时代气象结合起来的学术追求分不开。
  在谈到如何看待自己此次展览的作品时,乔宜男表示,自己以“时代意象”作为此展的核心部分,这些作品是自己近年来的大幅水墨画创作,是以新水墨画的语言形式反映新时代感情与精神。“原本以为对早期作品的回顾会有些不堪,可挂于展厅却发现原来也是一棵大树。树的根扎入大地,吸取水分,慢慢生芽发枝。只要有阳光就能生发,各个阶段的作品像枝蔓繁茂生长。”乔宜男认为“时代意象”的作品就是这个体系中盛开的“郁郁朝花”,所以自己珍惜每个阶段的创作。
  当笔者问到如何看待专家的评价和自己目前创作中的不足时,乔宜男说,他在平时就经常约些同道及朋友到画室看创作过程。“当然在展览中的意见与建议就更加珍贵。我需要这些不同方向上的看法用来参照,但我在选定方向后是会坚持自己的,而不会左右他顾。”乔宜男认为,艺术创作在摆脱了基础技法层面后,却是由艺术理念起决定作用的。在正确的艺术理念下,失败也是灿烂的开始,而艺术理念的局限会把一切优点转化为枯萎。
  艺术之根在陕西  对陕西花鸟画寄予厚望
  乔宜男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画系副主任,西安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至今仍然兼任)。当笔者问及这些在陕西的工作经历对个人创作有何帮助或者启示时,乔宜男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在艺术上对绘画本质的追求,对传统的敬仰、对生活感受的重视、对人的精神与时代情感的表达,都是在陕西时就养成了。”
  乔宜男说:“我的艺术之根在陕西,我在陕西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包括在专业岗位与行政岗位上的历练。目前我还兼任着陕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包括我此展早期主要作品都是在陕西创作的,所反映的都是陕西的艺术积淀与文化深度。”
  这些陕西的工作经历对他的创作有何特殊意义?在北京的十余年,乔宜男把陕西的文艺精神放在全国的大局上得以生发。“大家对我创作中所肯定的艺术个性,其实很多都是陕西美术的共性,我只是一名艺术的实践者。”北京的工作经历让他的艺术视野更加广阔豁达,让他的艺术创作更加包容自信,让他的艺术格局更加长远宽容。“这种两地的艺术实践与工作经历历练了我,对我是至关重要的,我的艺术创作与工作经历能催生出更大的郁郁朝花。”
  乔宜男说他对陕西美术的特质与发展有着较深的认识,因为这种认识在自己身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京十年,乔宜男经常把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梳理,把陕西美术的地域特色放及更广阔的艺术背景之下进行总结。
  “我目前与陕西美术界也保持着紧密联系,包括陕西省青年美协的青年艺术家。大家共同努力,把陕西的艺术成果推向全国。乔宜男表示,目前陕西省青年美协的主要艺术家都在陕西的重要美术机构发挥着美术创作、研究、教学以及艺术管理及美术服务社会的主要作用。”
  作为从陕西走出去的花鸟画大家,在乔宜男心中,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近现代又有红色革命文化及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的绘画积累,美术底蕴极其深厚,从石鲁先生及刘文西先生开始,包括郑乃珖先生,艺术文脉代代相传。陕西的花鸟画也孕育其中,包括山水画与人物画。“陕西中国画实力整体比较深厚,更有工艺美术及油画在全国崭露头角,我期望他们在花鸟画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和殊荣。”乔宜男对陕西花鸟画寄予厚望。
  高山仰止 未来无限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在谈到此次画展时表示:“‘大道不孤’系列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推出的一个品牌式的展览,它主要呈现了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的近期创作和研究成果。此次展览,乔宜男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在探索、在创新、在创造。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内容的表现上,乔宜男已经突破了我们所理解的传统花鸟画的概念,取得了探索的成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则说,乔宜男在中国花鸟画的笔墨形式上做了一番探索,这一番探索是有效果的,也比较新鲜。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认为,在乔宜男的画面当中,飞鸟和鱼虫,不是被驯化的,也不再是人格的投射,而是自然界的构成部分,是真实“在野”的。徐涟说:“秉持着对创新的执念和清醒的创作态度,相信乔宜男的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近现代花鸟大写意的风格与样式,到了今天如何再有创新、再有突破?乔宜男对此有非常深的思考,他认为花鸟虫鱼等一切自然生物不只是我们观看的对象或审美的对象,而是自足自在的存在。乔宜男表示:中国人物画是对自身的关注,山水画是自然中的客观,花鸟画是自然中的生命。国画是中国文化的视觉表达,是中国文化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而创作的原动力,即为什么要画中国画却是所有技法、技巧生发的源泉。
  冯远说:“乔宜男正值创作盛年,还有长长的一个未来,希望他在水墨花鸟这方面能够走得更远更好。”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也表示:这一段时间,乔宜男在整个花鸟画的结构上、笔墨上、造型上有突破性的进展,“站在他的画前,我可以毫无愧疚地说:我们有当代花鸟画了。过去是个名词,现在是个实体,这就是中国花鸟画的希望所在。”面对这些鼓舞与激励,乔宜男说自己在前辈艺术家及老师面前只是一个虔诚的学生。老师鼓励学生只是对学生的厚爱和态度,是希望学生能再多取得一点成绩。“在中国画体系的学习和创作中我做得还很少很浅,我会把大家的建议与鼓励同时化为动力,画好自己的画。”乔宜男表示。
  问及今后的创作计划和打算,乔宜男告诉笔者,自己早年是各专业综合学习的,有着宽泛的专业基础,但学术高地是以专为主,中国画是一条从古至今延绵不断发展的山脉,而在这个山脉中,因为有青藤、白阳、八大、虚谷、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的存在而更为险峻壮观。“我们只是这个山脉中的普通一员,但我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