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乡村,骄阳似火,田野一片金黄,整个乡村被玉米成熟的颜色所统领。
乡村里到处弥漫着一种熟悉的味道,金黄的玉米,飘散着浓浓的芳香。
虽然玉米是一种粗粮,但它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是控制食量塑形健身的佳品,所以,我特别喜欢王米,从玉米幼苗时就喜欢。
煦日和风,绿意盎然。初夏的乡村,满目苍翠,绿油油的玉米苗长势喜人,一派田园风光。
走进乡村,广袤的农田里一片新绿,生机勃勃,玉米苗正随风舞蹈,拔节旺长,清香怡人,使人赏心悦目,顿感身心舒缓,工作压力荡然无存,纯植物的清香,浸润着我的心田,我站在那里静静地享受着。
一场落雨过后,玉米苗一天一个样,叶片肥厚、颜色深绿,玉米的叶子上铺满了水莹莹的雨露,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晶莹的光点。傍晚,如果你蹲在玉米地里,便能听到玉米拔节旺长的声音,要不了多久,玉米就会开花结穗。
父亲总是和土地保持着最紧密的关系,他最熟悉土地和土地上的庄稼,他用汗水和辛劳成就庄稼、多产粮食,父亲和黄土地将注定以急促畅快的乐符完成神圣的乐章。
玉米已经进入灌浆期,父亲每天都要去玉米地里除草、灌溉。这天下午,我看见父亲扛回来一大捆鲜玉米,连叶带穗,玉米棒好像被什么动物啃吃过。原来,早上父亲去除草,发现玉米被野猪啃吃、践踏、踩压。父亲亲眼目睹了野猪啃玉米的情景,野猪先用头碰碰玉米秆,就能感觉出来玉米棒子的大小,然后选结大棒子的玉米秆咬断,疯狂啃食。
父亲一边剥去玉米棒外皮,一边说:“野猪来得越来越频繁,数量越来越多,糟蹋玉米严重。野猪吃,我们也吃,不抢着吃,我们就没有吃的了。”
剥开的玉米棒子,露出亮晶晶的玉米粒。颗颗饱满、粒粒晶莹,飘散出一股淡淡的乳香。
当母亲把蒸好的玉米端上饭桌时,我再也顾不上去想野猪糟蹋的事了,一阵阵玉米特有的香醇,温润着我的味蕾,也温暖着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蒸熟玉米的香味在屋内飘散,可它的香甜味道依然留在我的记忆里,至今都没有散去。母亲清蒸的玉米,将让我一生回味。
为防止野猪糟蹋玉米,父亲也想过多种办法,起初采取吆喝、敲锣、烧火等方式驱赶野猪,但野猪精得很,只要人一离开,它片刻便至,最后是直接巡逻,和野猪打游击,从野猪口中夺食。
这天下雨了,父亲又扛回来一大捆玉米,母亲坐下来剥玉米皮,父亲坐在灶膛前,在柴火中为我们烤玉米。父亲说,烤玉米比蒸玉米煮玉米还要有味好吃。
父亲从玉米地里捡回来的这些新鲜玉米,老嫩适中,他把玉米放在柴火边不停转动,慢慢烤熟,那一股香喷喷、带着黑黑焦色的柴火味,散发着阵阵清香,十分诱人,还没有开始吃,人已经醉了。
柴火烤玉米,是很多人最喜欢吃的一道传统美食,其香甜可口、酥脆中带点柴火的味道,越吃越想吃。
在饥饿的年代,玉米一直是人们的主食,大过年也只能吃玉米糊糊,连多放一把玉米面都舍不得。除了玉米糊糊、玉米面粥、玉米碴粥、玉米面窝窝头,还有几样颇有名气的美食,像玉米面搅团和玉米面漏鱼鱼,都是大家很喜爱的美食。
玉米面搅团和漏鱼鱼是陕西的特色美食,酸辣的独特味道,上面飘着油泼辣子和葱花,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吃一碗用浆水做的鱼鱼或搅团,那酸辣爽口、清凉开胃、入口即化、营养美味,实在是太过瘾了。
记忆里,每逢过年时,母亲总是用脱去皮的白玉米面掺和少许小麦面蒸年馍。这可是一样技术绝活,一般人是做不好的。那时候,小麦面毕竟是稀缺品,不能多掺,但掺得太少了凝聚力差,馍容易裂纹或破碎。母亲和面时,用小麦面做发酵糟头,把生面馍放进蒸笼里的蒸馍叶上,用大小适中的火候蒸熟。当母亲揭开笼盖时,一阵阵淡淡的香甜气息弥漫满屋,我急不可耐,伸手抓过一个,感觉玉米面蒸馍也这么富有弹性,吃在嘴里还很筋道。过年有亲戚来,满盘子蒸猪头肉不吃,却专捡母亲蒸的玉米面馍吃,嘴里还不停夸好吃。可惜母亲过世几十年了,现在想起来,还盈盈在目,满嘴生香。
如今,每逢大年三十,陕南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爱做一道金玉满堂菜,主要是用新鲜玉米颗粒再搭配适量红萝卜丁、绿黄瓜丁、白果仁、扁豆等食材混制而成,这道菜清爽可口、颜色鲜艳、寓意美好。
吃食匮乏的岁月,人们吃玉米,是别无选择,不得不吃,如今吃玉米,是出于喜欢,吃新鲜,调剂口味。曾经只要有玉米吃,人们的生活有着落,心里踏实,如今吃玉米,象征着幸福生活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