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12日
泾阳穰饸
○ 雷明川


  穰饸,是泾阳县特有的一种地方美食,其名字是泾阳方言的音译,即软和、绵软的意思。在泾阳几乎是逢宴必有的一道菜,无论婚丧嫁娶,还是大席小宴,无不见到穰饸的身影。在泾阳当地有句俗语:“无穰饸不成宴席。”
  泾阳县,隶属陕西省咸阳市,位于泾河之
  北,“八百里秦
  川”的腹地,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古以水之北为阳,泾阳由此得名,其名最早见于《诗经》。穰饸的起源有它独特的故事。传说战国时,在泾阳县云阳蒋村附近,秦国建有驿站,里面有一座三尖门监,是御用监狱,专门关押重要的政治犯,守卫森严与世隔绝。相传秦始皇长子扶苏就在此关押过。他因反对秦的暴政被秦始皇关押于此,但却深得当地百姓爱戴。监狱的饮食要由家属提供,附近群众便自发到狱中探望。狱卒不许带肉食入内,老百姓就想了一个办法:将冷馍揉碎,将肉切成肉末,然后拌和在一起蒸熟后送去。狱卒检查时看到如此东西,尝了一口问道:“这是什么东西,还穰饸得很?”带头的群众随口答道:“这就叫穰饸。”公子扶苏吃到了肉,而“穰饸”从此成名。据说,穰饸成为世界饮食历史上最早的火腿肠。
  穰饸虽是泾阳独有的美食,却难见史书记载。直到清朝末年,泾阳穰饸才名声大振。1900年,慈禧太后仓皇逃到西安,吴家寡妇周莹护国有功,被慈禧认作干女儿,并封为“一品夫人”。吴周氏为表敬意特意聘请泾阳当地名厨来到西安,为慈禧太后烹饪泾阳地方美食。慈禧太后吃后觉得其中一道菜非常好吃,于是她就问那道菜的菜名。做菜师傅回答道:“这道菜叫穰饸。”从此穰饸高端大气地出现在皇家餐桌上。
  “穰饸”是泾北地区的方言词汇,含有温润、柔软的意思,多用来形容食材的口感。不知从何时起,“穰饸”也成为一道别具风味的佳肴的名称,是当地孩子满月、老人祝寿、出嫁迎娶等喜庆宴席上一道颇受众人垂青的美味。
  “穰饸”必须由当地民间的专业厨师亲手烹制。其一般做法是:取整头猪的板油,剔除粘连的组织,放在案板上,用厨刀反复切捣成肉酱,置于金属盆中。然后将金属盆放进滚开的水锅。厨师一手抓盆,一手抓揉肉酱,直到肉酱熔化成透明的液体,加入事先准备好的鸡蛋清、馍花(用凉馍头揉成的碎屑)、精瘦肉丁、葱末、姜末和各种调料,搅拌均匀。将其分为几份,分别拌入红黄等食用色素。然后,可用事先准备好的蛋饼将其卷成圆柱状,也可直接将其分层摊在笼屉上,入笼蒸四十到五十分钟。出笼后自然冷却,切成半公分厚的薄片,即可盛盘上席。
  小时候,农村谁家过事摆宴席,那可是我们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不但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穰饸,还能亲自参与穰饸的制作准备。穰饸原材料之一鸡蛋,必须把蛋黄和蛋清分开。帮厨的大人们就端个小凳子坐在院子里,身边是满盆满盆的鸡蛋,手里拿个鸡蛋,娴熟地在盛鸡蛋的脸盆沿磕破,一手拿一半,来回倒着把蛋黄和蛋清分开,蛋黄放一个脸盆,蛋清放一个脸盆。我们看着稀奇好玩,也就学着大人们打鸡蛋,但常常是把蛋黄和蛋清分不开。大人们总是嗔怪:“你能打你大个撒,赶紧一边耍去。”
  “穰饸”这道菜肴冬季可当热菜吃,夏季可当凉菜食,食用时蘸上特制的醋水,肥而不腻,柔滑爽口,营养丰富,回味悠长。无论是尚未齐牙的孩童还是牙齿尽落的老人皆可啖而食之,实为老幼皆宜的佳品。
  厨师给宴席上穰饸,都是把穰饸切成细条,一层一层地摆成四方塔形,上小下大,坐席人一看就说:“看!咱泾阳塔上来了。”
  泾阳塔也叫崇文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一个八棱状的十三层塔,整体塔身全部用青砖修建,属国内最高砖塔。把绵软的穰饸摆成刚毅的泾阳塔,彰显出泾阳人民刚柔并济的精神风貌,从而让美食形神兼备,这是泾阳人勤劳智慧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悠悠泾河淌流不息,巍巍崇文塔更像一个历史的旁观者,它们和泾阳穰饸一起见证着泾阳经济的蓬勃发展,伴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度过美好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