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纲文学创作座谈会在咸阳礼泉举行
贾平凹(左二)为阎纲(右二)颁发特殊贡献荣誉证书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魏韬)“敢有雄文惊海内,一场秋风老少年!”8月7日,咸阳市礼泉县,阎纲文学创作座谈会上,作家高建群致敬阎纲的一件绝妙书法作品,引发了现场嘉宾的共鸣。
此次活动由中国作协文学批评理论委员会、文艺报社、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共咸阳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鲍永能,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丹增,著名作家评论家周明、白烨、白描,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以及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齐雅丽,阎安、李国平、高建群等知名作家、评论家悉数到会。座谈会由齐雅丽主持。
阎纲从事文学工作76年以来,他的文学评论爱憎分明、风骨铮铮,从事散文创作激情奔涌、温情敦厚。他心系故乡,桑梓情深,几年前回到故乡,在礼泉生活,依然笔耕不辍,以90岁高龄推出了散文集《我还活着》。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转达了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宏森对阎纲的问候,并回忆了他与阎纲的过往,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与敬意,他认为阎纲是自己后来成为评论家的重要引路人。
贾平凹称阎纲是“才子风味,前辈典型”,爱文学、爱文学人才、爱家乡,评价他是“三高老人”:“他对我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他为人正直,风趣幽默,他为文清癯淡雅,他德高、文高、寿高,他真正担得起‘德高望重’四个字。”
丹增说阎纲的作品充溢着一个“情”字,他淡泊名利,爱人助人也学人。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鲐背之年,精神矍铄。他读书、写作、交友,如今依然有着丰富的内心和生活。周明回顾了与阎纲交往的旧事,提及阎纲对于小说《红岩》后来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推动作用。白烨从文学评论、文学编辑两个维度展开谈论,强调了阎纲最早指出要革新文学评论的文风,将中国气派和个人特点相结合。同时,对文学评论新人的发现和扶持影响巨大。白描认为,阎纲为文学陕军塑形,发出“走出潼关去”的呼号,对陕西当代作家影响颇深,对中国文坛评论梯队建设影响颇深。
高建群对于阎纲与新时期陕西文学及文学陕军的关系洞若观火:新时期文学以来成长起的这一代陕西作家,更是得先生的恩泽和提携。阎老之外,还有一位周明先生,还有一位雷达先生,还有一位何西来先生,还有白烨、白描,还有李炳银、李建军诸先生,他们形成了北京文化圈中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可以很负责任地说,陕西之所以成为文学大省、文学重镇,陕军之所以名家辈出,与这些京华陕西评论家的鼓与呼是分不开的。
研讨会结束之际,阎纲回忆往昔岁月时感慨万千:“文学这碗饭,很香很好吃,名利双收;文学这碗饭,也很不好吃,充满着风险。我曾经亢奋过,也困惑过、失望过,但是没有绝望。”他还诙谐地称自己的文学评论为“广告”——将好的文学作品广而告之,为之鼓与呼。阎纲老师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坦言自己依然要学习柳青,扎根生活,讴歌人民,报恩乡梓,终老于巍巍九嵕山下。
现场,陕西省作协还准备了一份惊喜:由省作协主席贾平凹为阎纲颁发了特殊贡献荣誉证书。
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齐雅丽在总结时认为,阎纲老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评论家、作家,是一位非常执着、始终坚持寻找真理、寻找究竟的人。他对文学是真投入、真感情,真诚无私表达内心深处对文学的体会和见解。他从事评论和写作70多年来,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坚持书写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讴歌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将文学视为自己的使命,把土地和人民视为自己的根脉。广大陕西作家要向阎纲老师学习,以阎纲老师为榜样,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牢记初心使命、勇攀新时代文学高峰,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为做大做强做亮文学陕军品牌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