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05日
陕西新农村巧娘在渭南秀才艺
  文化艺术报讯(蓝剑 全媒体记者 魏韬)8月4日,七夕节当天,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陕西省文化馆、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渭南市临渭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临渭区文化馆、临渭区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第五届陕西新农村巧娘才艺展示”活动在渭南灰堆遗址公园举办。
  本届活动邀请了西安、渭南各县区具有代表性的13个非遗项目参加展览展示,还有非遗项目碗碗腔、阿宫腔、戏曲技巧、非遗绝活等精彩的文艺演出活动,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喜迎党的二十大,展现新农村巧娘在新时代新生活中的新气象,展示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和我省的非遗保护成果。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邵新军在讲话中表示,“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这次活动是广大群众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展现新农村巧娘在新时代新生活中的新气象,发扬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突出传统技艺在助力扶贫、推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本次活动,巧娘们不仅登上舞台展示才艺,而且通过非遗项目与观众交流互动。本次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和非遗技艺展示两大部分。现场表演的文艺节目有舞蹈《幸福中国一起走》、非遗绝活《蒙眼剪纸》、戏曲绝活《天女散花》、女声独唱《亲爱的人》、华山戏法《人体两分》、唢呐吹奏《百鸟朝凤》、富平阿宫腔《女巡按》选段、古琴独奏《流水》、碗碗腔《红色娘子军》选段、女声小合唱《我爱渭南的山和水》、戏曲技巧表演《韩嫣挂面》等,展示了广大巧娘的独到才艺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演示,并与市民和游客交流互动。七夕乞巧是一项传承千年的民俗活动,本次活动对接传统,并着重体现了非遗传承人在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据悉,本次活动还得到了渭南市澄城县文化馆、大荔县文化馆、合阳县文化馆、华州区非遗保护中心、富平县文化馆、渭南市青年秦腔剧团,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新城区文化馆的大力协作。活动现场,临渭草编、临渭剪纸、澄城刺绣、碑林棉絮画等13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的精品杰作,吸引了现场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