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的单位在清涧县城南坪,秀延河畔,与斜对面的笔架山隔河相望,朝夕相处。平时遥望着那笔架山,一道亮丽的风景展现在世人面前。
笔架山,伟岸挺拔,青松翠柏,四季常青。每当你站在山头上,县城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本人有时在上班之前或者午饭之后,约上或者碰见几个熟人,一起去爬笔架山,既锻炼身体,又能观赏城景。这样可以熟悉该山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风物掌故等。那笔架山的形体、坐向、格局、位置比较独特。
一年一度,古历三月三春暖花开的季节,笔架山有传统庙会,山上有真武祖师等庙。县城以及周围的虔诚山民纷纷上山,人头攒动,求道拜佛,香火缭绕。笔架山脚下的西沟砭广场,搭戏台,唱大戏。在新冠疫情之前,由原来的地方小摊小贩,发展到山南海北、五花八门的小吃聚集在广场上,帐篷林立,男女老少享受特色,尽情品尝。这样的活动有人专门组织,前所未有。整个山下山上,人山人海,热闹异常,盛况空前。三天三夜庙会过后,笔架山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但是,依然有人爬山锻炼,登神路,上石台阶,漫步在蜿蜒的山道上,闲谈于树林之间,好不悠哉。
笔架山山脊起伏,形似笔架,因此得名。又名耙子山,悬崖陡立,形如耙齿。还称汉元山,纪念储汉元团长为解放清涧城光荣牺牲,长眠于此。该山地处县城西面,是一道自然屏障。山下有一条护城河,水流潺潺,昼夜不息,被称清涧河,也称秀延河。笔架山经常游人如织,烟火味浓,人气旺盛,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小时候曾经听过一首民谣:1947年打开清涧城,红旗插上笔架山。牺牲团长储汉元,活捉了敌师长廖昂。1947年10月6日,由彭德怀总司令亲自指挥,发起了解放陕北的战役,其中解放清涧城也是一次重要战斗。当时笔架山被国民党74师师长廖昂所部把守,凭着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视为固若金汤。他心存侥幸,以为只要守住此地,县城就在掌控之中,难以攻破。
因为笔架山地势高,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又加上敌军多次人工的切削而更加险峻,很难攀岩登山上去。而敌军防守的火力,也是密集而强大。以我军716团为突击队,由团长储汉元亲自率领尖刀连发起攻势。战士们在陡壁上挖防弹坑,一步一步向上攀越,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终于攻下了笔架山,占领制高点,然而,英雄团长储汉元则光荣牺牲在山头上。
当年,国民党74师廖昂的指挥部在前寨山王家院子,窑洞坐东向西。听房主老王回忆说:“那个年代我还小,解放清涧城打了几天几夜,枪炮声密集,吼杀声震天。廖昂眼看着被野战军包围上来,带着警卫溜出院子,慌张地跑到了寨山下坡的关帝庙里,胆战心惊,瑟瑟发抖……”在短短的几天里,西北野战军先后攻破了县城周围的笔架山、东门、水门洞、梢门坡等要地。廖昂的幻想最终破灭,变成瓮中之鳖,被活捉。而后西北野战军对清涧城发起总攻,终于攻克,共歼灭国民党军8000余人。等到国民党援军刘戡部队来到清涧城外,面对着战后的一片废墟,他只能唉声叹气。
巍巍笔架山,峥嵘岁月稠。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党和政府在山原上建起了革命烈士陵园,修建了纪念碑,简称红塔。逢年过节,人们去山原上鞠躬叩首,祭奠英烈。原总参傅全有上将,当年参加过解放清涧城的战役,几十年后,他故地重游,来到清涧县,面对着笔架山,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其间,他欣然挥笔为清涧县题字:“传奇县”,现在镌刻在秀延广场的一块石板上,已经成为一个地理标志。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