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 近日,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部署。
《规划》提出要加强黄河文物资源调查。遴选、认定一批价值突出、内涵丰厚、体现黄河文化核心价值的黄河文化标识,适时公布国家黄河文化标识。建立黄河文物资源数据库。推动将黄河文物资源的空间信息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推动整合文物与水利、农业、交通、文化旅游等其他行业基础数据,建立黄河文物基础数据跨行业共享机制。
《规划》明确推进黄河文物全面研究。实施黄河流域重大考古项目,重点推进“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系统阐明黄河流域社会文化演变、族群迁徙融合的基本脉络,科学揭示黄河文明的核心价值、典型特征和突出地位,实证我国万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发展历程;做好研究成果发布与转化。推动大遗址考古和研究成果转化,不断加深和丰富对大遗址价值和内涵的认识,有效支撑黄河流域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研究成果向价值展示传播、科普教育等方向转化;壮大考古科研机构,依托沿黄省、市级考古院所,打造国内一流水平的考古研究机构,依托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级专业考古机构,培育建设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全面挖掘黄河文物价值,依托黄河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等,深入开展河湟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黄河流域地域文化研究,深化历史地理和人地关系研究、中华文明发展主线研究,全面挖掘黄河文物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构建黄河文物核心价值体系。
《规划》强调实施黄河文物系统保护。强化黄河文物资源管理,遴选一批具有重大价值的黄河文物报请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优先支持黄河流域重要地区划定公布历史文化保护重点功能区。推动沿黄各省区制定符合省情的黄河文物保护法规,出台各类专项保护管理规范性文件。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加强黄河流域古遗址、古墓葬综合性保护利用。提升黄河流域石窟寺保护水平。加大黄河流域文物建筑保护力度。加强水利和农业文化遗产、交通遗迹的保护。提高黄河流域革命文物保护水平,推进陕甘(宁)、晋察冀、冀鲁豫等黄河沿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支持建设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支持西安、洛阳、开封、大同、济南等城市保护和完善历史风貌特色。
《规划》提出促进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推动黄河文物保护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黄河流域石窟寺、木结构、科技考古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材料基地、装备基地等国家级科研中心建设。持续推进文物平安工程。从严打击盗掘、盗窃、非法交易文物等犯罪行为,完善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联合长效机制。
针对创新黄河文物展示利用《规划》提出,构建黄河文物展示体系。以黄河文物为主要载体,协同黄河水利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交通遗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等,以“人类发源”“文明历程”“生产生活”“水利遗产”“水陆交通”“艺术荟萃”“民族融合”“人文景观”“革命传统”九大价值主题为主线,形成黄河文化重要展示节点。依托文脉地缘相近、文化遗产资源密集的区域,形成河湟谷地、陇中、陇东南、河套、长城内外、汾河谷地、关中、豫晋陕黄河金三角、郑汴洛、齐鲁为主的黄河文物展示片区,构建以黄河干流与湟水、洮河、泾渭河、汾河、伊洛河、汶泗河及其相关区域为主要空间的黄河文物展示带。创新黄河文物展示利用途径。重点提升汉长安城、曲阜鲁国故城、殷墟、隋唐洛阳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水平,创新大遗址展示形式,提升考古遗址博物馆展览水平,鼓励具备条件的展示场所开展数字导览服务和遗址现场数字化展示。实施石窟寺展示陈列提质工程。鼓励黄河流域有条件的石窟寺建设遗址博物馆,依托重点石窟寺创建国家遗产线路和国家遗址公园。在黄河沿线的重要水利和农业文化遗产、交通遗迹等处设置展示标识,通过现场展示、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阐释黄河文化内涵。在黄河沿线重要城市建设一批展示黄河文化的黄河驿站,推动开展黄河文化研学旅行,依托重要黄河文化标识,打造一批黄河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提升黄河博物馆展陈水平,充分发挥黄河国家博物馆的龙头作用,沿黄各省级博物馆的关键节点作用,鼓励利用文物建筑建设专题性黄河文化博物馆。
同时《规划》提出要加强黄河文物新媒体传播,整合黄河文物资源数据,形成具有较强可视性、较高知识性的黄河文物数字展示平台。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做好世界遗产申报管理,推进黄河流域重要文物申报世界遗产,重点推动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支持石峁遗址、西汉帝陵、唐代帝陵、阴山石刻等世界遗产预备项目有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支持秦岭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支持黄河流域的水利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