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中国历史研究中最大的研究课题之一。文明延续到今天,皆因其起源因素的生命力。近些年来,中国考古学发展迅速,收获巨大,产生了许多新的重大发现,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一系列重要遗址,建立了考古学分期标尺,理清了发展谱系,证明了从古至今中国文明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不曾间断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了解我们5000年延续不绝的历史,就能自然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文明之源》一书正是考古学者和历史文化研究者响应时代号召、勇担新时代中国发展使命的著作,对传承中国文化基因、增进文明交流借鉴、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该书上编由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撰写,他精彩地阐述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下编作者申娟女士长期从事艺术考古与古代文明的研究,具有深厚的国际学术背景。该书在撰写中,选择了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史前遗址百余处,从人类学、考古学和艺术史的角度,从时空发展脉络、地域环境、艺术创作规律、文化积累、社会演进以及遗址间互动关系来观察分析史前考古遗迹和遗物,反映史前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并力图用生动的语言和有代表性的图片比较全面地展现史前中国文明的进程和因素。
该书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材料新且丰富。书中收录的遗址分布广泛,涵盖了最新的发掘成果。书中选择了155处史前遗址,其中重要的有70多处,包括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中的遗址和最新的考古发现。书中还对300余项采自各个遗址的有代表性的文明因素,包括炭化谷物、植物、石器、陶器、房址、墓葬及其随葬品、工具,带有绘画或雕塑的日常用品与装饰品,以及人类与动物的遗骸等大量考古学文化遗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释,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国考古工作、中国悠久历史、中国深厚文化底蕴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依据,也为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资料。
第二,分类科学。从科学的考古方法来分析中国古代文明之因素、各个地域的文明因素及其演变的特点等。将考古遗址按年代分为旧石器时代末、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铜石并用以及早期青铜器时代;按区域分为辽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和西部地区。
第三,角度新颖。该书从社会和文化人类学以及艺术考古学角度来讨论中国古代文明之进程和因素,主要探讨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谷物驯化、石器工具、聚落建筑、陶器饮食;精神文化包括服饰、装饰品、陶器及其纹饰、绘画刻画和雕塑雕刻;社会文化包括聚落活动中的组织分工、礼仪阶层,以及群体内的交流和沟通。其内容主要建立在各遗址的发掘资料并参考相关遗址的发掘报告之上,对研究和普及考古知识以及探索文明的起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遗址遗物的分析,从时空发展来展现史前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和社会文化,并以科学的方法论分析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与精神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物质对精神的影响、精神对社会的影响。这三者体现的文明因素及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共同促进了文明的进程。
《中国文明之源》一书契合时代主题,以丰富的资料,图文并茂,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文明起源的新解读,向读者展示了距今25000年至3500年的文明因素和进程。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中国文明以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中国文明也在不断向世界输出文化精粹。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之下,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让考古学不再是“冷门”,而成为人们汲取文化自信的“热土”,将考古学发展积累的考古成果与人民大众共享,努力使考古学这一学科全面走向社会公众,更响亮地讲述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为中国人民注入更强大的自信心,这是考古工作者和历史文化研究者的使命担当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