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04日
人以书传的苏灵芝
○ 葛 超


    李邕《云麾将军碑》(局部)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徐浩《朱巨川告身帖》(局部)

    苏灵芝《大唐易州铁像碑颂》局部

    苏灵芝《田仁琬德政碑》(局部)

    苏灵芝《梦真容敕碑》(局部)

苏灵芝《唐玄宗注道德经幢》(局部)

    苏灵芝《唐刘智暨妻孙氏墓志铭》(局部)

    唐玄宗《鹡鸰颂》(局部)

    张从申《李玄靖碑》(局部)

吴通微《楚金禅师碑》(局部)

张少悌《高力士墓志》(局部)

  苏灵芝,著名书法家,生活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其流传至今的作品不多,有《易州铁像颂》《梦真容敕》《田仁琬德政碑》《悯忠寺宝塔颂》等,皆为历代称颂的精品。苏灵芝书法笔力遒劲端庄,后世评论家认为,苏灵芝书法“视北海(李邕)则加庄,视太师(颜真卿)又多隽”。宋《宣和书谱》称赞其“行书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而成就顿放,当与徐浩雁行。戈脚复类(虞)世南体,亦善于临仿者。”明赵崡于其《石墨镌华》中说:“灵芝生开元、天宝间,书与胡霈然齐名。”

  在百度上打“苏灵芝”这一词条,只有一句:唐开元天宝间武功人,天宝中(约750年),任易州录事参军,著名书法家,其笔力遒劲端庄,与同时代书法大师北海太守李邕和平原太守颜真卿相媲美。另有一幅线描肖像,清瘦谦和的文人气质。
  李邕,唐代书法家,北海郡太守,官高位显,为一时名流。大诗人李白、杜甫皆有诗盛赞之,尤以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最为著名。其书风刚劲峭拔,雄视百代,明代董其昌评其书曰:“羲之如龙,北海如象”,几与王羲之比肩。其以行书入碑最为绝妙,当时高官以不请邕为父母书碑为不孝。
  颜真卿,唐代书法家,书史上楷书四大家之首,“安史之乱”首功之臣,官至一品,高风峻节光耀千秋!其书法雄强朴厚,开王书之后新风,笼盖书坛千年不衰,历代赞述汗牛充栋。其书法、人格皆为世范。
  能与此二人比肩的书法家,可想见其造诣绝非凡俗。
  宋《宣和书谱》记载:“苏灵芝,儒生也,史亡其传……行书有二王法而成就顿放,当与徐浩雁行,戈脚复类世南体,亦善于临仿者,在唐人翰墨中不易得,盖是集众善成一家者也。”《宣和书谱》是宋徽宗内府所藏历代法书着录,徐浩以书名官至太子少师,开元初名或在颜真卿之上,将苏与徐等观,足见其书确为宋世所重。
  宋黄庭坚笔记中有一段:“昔余大父大夫公及外祖特进公皆学畅整《遗教经》,及见苏灵芝《北岳碑》字法清劲,笔意皆到,但不入俗眼耳。数十年来,士大夫作字尚华藻而笔不实,以风樯阵马为痛快,以插花舞女为姿媚,殊不知古人用笔也。”以黄鲁直高才,对苏书推重如此,亦不枉其名了。
  明人安世凤《墨林快事》记:“今观其(苏灵芝)《悯忠寺无垢净光宝塔颂》字,淹有李(邕)、颜(真卿)二家风流,而视北海(李邕)则加庄,视太师(颜真卿)又多隽,诚足述也。”此说谓苏书庄重过李邕,隽秀过颜真卿,似较为中肯。
  清代刘熙载《书概》曰:“苏灵芝书,世与李泰和(李邕)、颜清臣(颜真卿)、徐季海(徐浩)并称……其书碑甚多,可谓唐之写碑手矣。”
  宋赵明诚《金石录》记当时存世苏灵芝所书碑碣五通:
  《大唐易州铁像碑颂》,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立,今在易县;《田仁琬德政碑》,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立,今在保定;《梦真容敕碑》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立,今在易县;《唐侯台记碑》,不存;《实谛寺碑》,不存。
  此外还有《唐玄宗注道德经幢》,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立,今在易县;《悯忠寺无垢净光宝塔颂》,至德二年(757年)立,今在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
  《唐刘智暨妻孙氏墓志铭》,天宝十五年(756年)葬,有拓本传世;
  《重摹老君显见碑》,今在周至县楼观台。
  目前存世的苏灵芝所书碑石,应为上述七通。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石头可以说话,告诉我们一个曾经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苏灵芝,与同时代大家颜真卿、李邕、徐浩相比较,书艺相当,声名几乎可以被忽略掉,但那些镌刻着他的笔迹的石头却让历史记住了他。
  想来有一笔好字的苏灵芝,应该也是饱读诗书之人,却未能真正进入官场(其官职“承奉郎”仅为从八品下),武功苏氏世为关中郡望,仅有唐一代就有苏良嗣、苏瑰、苏颋、苏检四位相国,官居刺史尚书者不胜枚举,以灵芝之才却远避易州,着实令人费解。
  苏灵芝传世之作均在易州,集中在开元天宝之间,时间跨度约十八年,多应为其盛年之作,或有传其因史思明故,后不复为唐世所用。《悯忠寺无垢净光宝塔颂》立于至德二年(757年),是时正值“安史之乱”中,史思明诈降,遂建塔立碑向唐廷示好,命范阳府功曹参军张不矜撰文,承奉郎苏灵芝书丹。旋即又反,于是苏也因此碑失去了政治前途,此为一说。但看立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田仁琬德政碑》,早于《悯忠寺无垢净光宝塔颂》十七年,其落款为“逸士武功苏灵芝”。其自称“逸士”颇耐人寻味,也许他从来就无意官场,而只愿做一个闲云野鹤的隐逸之士?
  纵观苏灵芝书法,都以行楷入碑,用笔沉实雄放,尤以《大唐易州铁像碑颂》为豪迈。若说他继承王羲之书风,倒不如说更像唐玄宗李隆基,以苏书与传世玄宗《鹡鸰颂》相较,则极为神似。有可能苏当时直接学习玄宗书法而深得宠爱,因此《道德经幢》《梦真容敕碑》等国家工程才由他来书丹也未可知。历史似乎有些无情,把这位才情超迈的书家几乎要掩埋于烟尘之中;历史似乎又是公允的,平心而论,将苏书与李邕、颜真卿等相较,则显得守成有度、新意不足。盛唐二王书风极为流行,当时名家如张从申《李玄靖碑》、吴通微《楚金禅师碑》、王缙、孙藏器、张少悌《高力士墓志》等皆可登堂入室。以张少悌《高力士墓志》与苏书比较,甚至难以分别,由此可见唐人书风之一斑。时风激荡名家辈出,独具胆略卓识者方能别出心裁成一时俊彦。李邕、颜真卿诸家学有建树,自成面目,苏灵芝书法创建不足,被历史逐渐淡忘亦不足为奇了。
  史料中关于苏灵芝的信息极少,要还原一个真实的他的确有很大难度,但雪爪鸿泥之间仍有这些碑石记录了他的生命,古人以“三不朽”论君子之德,灵芝之名能以书传也算是不朽了吧。
  晚上下起了小雪,想想这位一千二百年前的乡党,他远在燕赵的雪夜里会不会记起漆水边的杨柳、报本寺的钟声?时光老去的种种想念,只化为石碑上斑驳的字迹,是否还能唤起一缕思乡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