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高峰论坛在西安易俗社小剧场举行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赵梓希 米浩 付昭华) 作为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的压轴活动,也是艺术节闭幕前的最后一场重要主题活动,6月24日,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高峰论坛在西安易俗社小剧场盛大举行。
本次论坛以“传承守正,创新求变”为主题,以高层次、高规格、高标准为特点,旨在通过对话与碰撞、梳理和整理,以时代精神激活秦腔艺术的生命力,将从源头流变上为新时代秦腔事业的传承赓续提供发展支撑,注入更多内涵和动力,对秦腔艺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自6月13日开幕以来,备受瞩目的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举办得如火如荼,名家齐聚、名剧荟萃,70余台秦腔大戏轮番上演。在城墙下、在校园里、在剧院中,赤诚浓烈的秦韵秦声火热唱响,充分点燃全民参与的激情与热情。
作为秦腔艺术行业的年度盛会,论坛汇聚了西北五省各文艺院团,众多戏剧界专家、学者及行业权威,他们以秦腔在新时代如何坚持“传承守正、创新求变”为主旨,围绕剧目建设、现代戏创作、剧本台词构思、音乐唱腔设计等主题,以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等形式开展交流,共同为秦腔创作问诊把脉,为寻求秦腔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同时也为戏曲创作、评论、理论研究人才搭建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秦腔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歌颂着西北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传承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勇于奋进的赤诚之心。保护传承发展好秦腔艺术,对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秦腔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涌现出了《李白长安行》《劳模刘西友》《陕北往事》等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新剧佳作,滋养大众心灵,深受戏迷喜爱,秦腔正以越来越丰富的方式“开疆辟土”,绽放新时代的多元魅力。
在新型文化传播方式迅猛涌现,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选择的多元化、多样性急剧推进的情况下,戏剧包括秦腔的繁荣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大环境下,此次高峰论坛为大家搭建了一个从专业学术角度交流秦腔艺术创新发展经验的做法、探讨中国传统戏曲传承发展新路径的良好平台,将有力推动西北乃至全国秦腔艺术的繁荣发展,为传统戏曲在新的历史时期汇聚力量、焕发生机做出良好示范。
本次活动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由《中国戏剧》主编罗松主持,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致辞,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西安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杨丽萍代表主办方领导致辞,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秦腔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法宝》主旨发言,王小康、李树建、谢涛、李学忠、胡安忍、郭全民、贺林、汪守德等戏曲专家分别发言。
下半场由西安易俗社原社长冀福记主持,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柳萍作《我和秦腔节的故事》主旨发言,杨立川、罗新昌、穆海亮等戏曲专家分别发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书记陈彦作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