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11日
洞见
童书市场亟须惩劣扬善
○ 马 忠
  随着儿童阅读需求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加入童书市场。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每年出版童书4万多种,已成为图书零售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
  童书市场的极大丰富是件好事,但当今市面上却存在大量“问题童书”:要么是存在血腥暴力、三观不正、暧昧色情等“少儿不宜”的内容;要么是存在常识性错误,容易对孩子造成误导;要么是趣味性、故事性不足,难以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童书内容大量重复,“注水”现象严重,鲜有原创新作等等,也是令人忧心的问题。这不仅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也令家长在选择童书时“步步惊心”。
  诚然,童书有着内容浅显和篇幅较短等特点,但决不意味着可以粗制滥造。譬如笔者手中这本河北美术出版社2018年重印的绘本《专心听,等一等再说》第19页:“丢丢谢过龟爷爷,沿着红色的小路穿过金色的麦田,在蓝色的水车前右转……”但配在文字右下方的大水车插图颜色并不是蓝色,而是棕色的。诸如此类图文不一致的低级错误和“硬伤”,一眼就能看出来,结果还是流入了市场,显见审校编辑把关不严。
  童书不只是商品,也是大量人生经验甄别出的美好启蒙,滋养着孩子的童年,因此,对童书写作者来说,要具有强烈的爱心和崇高的责任感。然而,在这个什么都讲求快的时代,一个儿童畅销书作家一年出三四十本书甚至更多,早已不算新闻。如此“高效”生产出来的作品,质量怎么能得到保证呢?
  童书作为引领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要有英雄,要给儿童见识,要有想象力和当代表达,写作者不应屈于销量和市场,凭技术随意编造。童书的品质会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带来影响,因而,无论是童书写作,还是童书出版,都必须是一项严谨的工作。
  早在2013年,中宣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就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到今天童书粗制滥造现象仍然存在。这说明治理必须优化和升级。特别在倡导“全民阅读”的当下,规范童书市场,建立孕育优秀作者的生存土壤和惩劣扬善的行业评价标准,对于确保童书出版走向正规化,涌现精打细磨的童书来说,无疑至关重要、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