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1-1版:欢迎订阅2022年文化艺术报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时评
第A04版:地市
第T01版:国画周刊
第T02版:国画周刊·画坛之星
第T03版:国画周刊·画坛之星
第T04版:国画周刊·画学天地
标题导航
林深阴更密 壁峭气尤雄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22年05月07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深阴更密 壁峭气尤雄
○ 张勇涛
张勇涛 《密树苍山远》 纸本设色 180cm×180cm 2020年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经历几千年的不断变化,纵观中国古代美术史各个时期的流派,都是在不断地演变,山水画是文人寄情自然的一种方式,在历代社会中,文人都会选择以游历山水来寄托心中想要表达的东西。画画,就是最好的归宿。
那么,山水画应对自然,讲究空灵、寂静、闲逸等,也正是道家所谓的道法自然,这在山水画中就有直接的体现。我在画山水的过程中,主张的是以书法入画,随性书写,浑厚华滋的面貌。这种追求就要从真实的山水中去积累,让画面有着苍莽、苍劲、恣肆、厚重、空灵、闲逸、刚健、婀娜的形式,而诗意的境界那是文人需要自我修为的状态,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虽然古人在画论中讲可游、可居、可观等等,是山水画基本表现的意趣。以书卷气形式在画中体现,墨色浓淡干湿的融合,层层点染,笔笔写出,是我向往山水画的一种新气象、新格调、新面貌。
线条的丰富、张力、质量是山水画中体现笔墨功夫的要素,刚柔相济,空蒙一片,也要注重层次分明,尤其是树与山石的关系,空间关系再进一步加强、对比。云雾叠嶂、虚实、阴阳、墨色交融等,气韵流畅皆为朦胧之效。在用笔时注重大块面的效果,细心收拾局部的东西,这是画画的一些技法、技巧的运用。胸中有山,有小溪水,有草木化为笔端,也就是古人讲“胸中有丘壑”,把万物的基本规律,观照四季变化的特征,进行山水揣摩与创作,加以积累。这也就需要见证笔墨功夫,长短相间、轻重缓疾、有些夸张变形都是随着作品整个气息、格调而出的,是反映画者内心的情感,真实的意象。
当全身心地投入画中,那是忘我的境界,不停地在画中遐思,外界的东西似乎任它而去。在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中就有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齐中不齐”“不似之似”“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这都是以论画的常理,实质性地在于山水应对自然。我在自己的一幅山水作品中题诗曰:“山林澄法象,谷暗晚云收。树密岩前绿,泉清石上流。迷蒙仙露湛,远近惠风柔。笔落随人意,心怀自古留。”这就是说诗意的境界都随着整个画作的形式而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不断的探索中,画面的章法犹如书法的章法,即为构图。有主题形式的,密集与散乱、动态与静态、黑暗与明亮、穿插与交织等,所取得的画面平衡和空间感别开有意,水墨交融、山水相生、意趣横生、明朗通达使画面可归于远方,有时隐隐约约、昏昏暗暗之境,就是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其实,山水中,山体的结构肌理,也是随着笔的四面变化而出,才能悟出它不同的效果和线质的变化,往往在于它的力度,如果是大块面的落墨,一定要灵活,在于“活”字,积墨不佳则成为死墨一团,造成整个画面失去灵气,也可谓墨块相生之出于笔端,皆为妙趣。
山水,其一登山临水;其二坐望苦不足;其三,山水所我有;其四,三思而后行。这也是《黄宾虹画语录》对山水的阐述。都直接把山水在写生和创作中提出丰富的理论。记起童年时代登山临水,那都是变相的,只是作乐游玩罢了,而故乡是大秦岭南麓一带,其雄壮的山水给予我的情怀,时常我会站在大山梁上,独自望着远方,层峦叠嶂的山峰,山的那一边是什么?山的外面又是什么?始终都无法找到一个答案。每到下雨时节,山体烟雨朦胧,似乎有一股仙气随着时空而来,许多东西都在遐想,看到只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丛林树木,一番真实的山川景象,这种记忆在脑海中对我来说极其重要。
然而,黄宾虹先生当年登临四川青城山的时候,走到半山腰突然下起了小雨,一时间山上烟雨蒙蒙,湿淋淋的一片,晚上有月光冲淡整个山体,明暗有度,黑白之变,从中领略到山水的奥秘,之后就开始即兴而作。这是画家画了多年才感悟到的,可想,在大山里成长的人,甚至更多的黎民百姓,都是为现实的生存而劳其一生,自己与艺术、以笔写字的结缘,今日走在艺术道路上,这种不同于黎民的视野,追源自己的山水画艺术,是我一生找到的方向,更是我一生的追求。
山水画终究是可居在半山腰中,时常都有门前的小溪,涓涓作响,仿佛幻梦的仙境。世外桃源的景象就是美轮美奂,田间小路,阶梯式的平地,还有从石崖渗出的泉水,养育了几代人。它干澈清甜,就是需要把这种最为熟悉的山水景物结合在自己的山水艺术之中,这就是人的一种归宿。身在大都市当中,与实际的山水是有些疏远的,不是长时间在画案上梦幻般地画山水,缺乏万物融于心灵之间,画面是有限的空间,真实的山水是无限的空间,大象无形的空间贯穿在生活中、艺术中,甚至我们不同的角落都有它原本的生命。好画还需要从“如形观照”深化到“如神观照”,似乎让人觉得可以走进画中,打动观者的心灵,咏怀不忘的境地。至于阴阳有道、远近有道、险峻有道等等,属于自然常态。干湿、大小、开合、浓淡、疏密、轻重等,是中国山水画精神的再现,一切都是包罗万象的、符合人性的。山水画中的万物一定是相生和谐的,季节之变是天地轮回的一个过程,悠自浮生青云下,闲在若梦山谷里。岂不是更为快哉焉!
张勇涛 《春山多秀丽》 纸本设色 180cm×96cm 2021年
张勇涛 《万山一片红》 纸本设色 180cm×96cm 2020年
张勇涛 《崇崖秀岭寻幽韵》 纸本设色 180cm×96cm 2021年
张勇涛 《独爱山中景》 纸本设色 180cm×96cm 2021年
张勇涛 《渺渺云山树满峰》 纸本设色 180cm×96cm 2021年
张勇涛 《村庄烟景胜》 纸本水墨 180cm×96cm 2021年
张勇涛 《峻岭烟深树》 纸本设色 138cm×69cm 2021年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有谓“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诗,更是山水画必然发展所在。画者能得心应手自题山水诗,即已相得益彰!而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智者,依然是以仁智为其人生,不会以山水为其人生。随着时间变化,人的要求超越人间世而归向自然,人的物化精神,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这样便可以使人进一步想在自然中——山水中,安顿自己的生命。魏晋以前,山水与人的情绪相融,不一定是出于以山水为美的对象。直到魏晋时代,主要是以山水为美的对象,追寻山水。从而也为后世山水画兴起奠定重要的基础。谢灵运的“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就是说山水画逐渐地独立,此时的山水,乃能以其纯净之姿,进入虚静之心,而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从而人与自然,由相化而相忘,将自然形成美的对象的追求时,以山水画为中心的自然画,乃是玄学中的庄学产物。以此,就能得出中国艺术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而生。
其实,从《庄子》中:“吾观内典,有初、中、后发善心。古德有初时山是山,水是水;向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又向后,山仍是山,水仍是水……等次第”则为实历悟境。应当包罗自然中一切的形相,即为“虚”“静”“明”之心所观照的世界。一定是清明的世界。便于我自己对山水的观照之外,天地、阴阳、时空与物象,混于一体之大。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谈道:“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这就是说,把自然物的形相得以成立的神、灵、玄,通过某种形相,将其画出来,是最高的画境,而以自己的精神创造山水,精神皆自意中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
人就是赋予一种生命在山水中,本源于人的意识再体悟,山水画在古人就有:“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可知山水画的墨色是最与玄相近的极其素朴的颜色,之后山水的颜色浑同而成的玄色。纵使个人在观照物象,就是在潜意识地进行取舍,在有限的画面当中需要悟出山水哲学的另一个世界,仅仅在笔墨中体察极微的变化圆晕是不够的,性情不能超脱世俗,则山水的自然不能入于胸次,需从禅学中,与隐士的结合,自然而然地化为吾有,才能使自己的山水逐步走向一个高度,这需要漫长的时间。
总之,观世界一切的变化,都要承载原本的使命,一种不可替代的使命,功夫在诗外,功夫在画外,我将以诗的形式题记曰:“画似岫冥蒙,轻云自混融。林深阴更密,壁峭气尤雄。著意何曾到,随心亦已空。华滋皆幻境,笔触远怀通。”也对一个阶段的山水表现,处于宁静的形态而作,更是用在这种状态下所作画的意识里,结合画面的内容进行题诗,是我一直遵循的对山水画艺术的整体基调和视觉统一感的体现,其艺术的核心,是真、善、美的相互作用下,歌咏独特的山水。清代唐岱有:“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用真实的心,留在山水之间,寄情于山水之间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