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06日
修 行
○ 张焕军
  见过许多修行的人。既有一心向佛的沙尼僧人,也有带发参禅的虔诚居士。有上帝的子民,也有山间隐士。曾去过寺院,到过教堂。每每看见这些,都会在心里问一句:他们在修行什么?
  这些年,曾读过一些谈修行的书籍和文章。有的说,修行修的是心,修平常心,善良心,包容心,感恩心,看开的心;有的说,修行修的是境界,不争,知止,给予,达观;有的说,修行修的是来世,成佛,成仙,升入天堂。有的人把人生喻为是一场修行;有的人把读书说成是一种修行。然而,在众多说法中,少有令我释疑的。
  想一想,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是由生至死的过程。在生与死之间,人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会化作一个个因果报应。凡事有因必有果,因发生了,果必在来的路上,只是早与晚的事情。换句话说,把所有发生的因果报应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人的一生。每一次不经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喜悦、悲伤都是因果报应的情绪表达。
  人生的两头,生不由己是一定的,死由不由己呢?人出生时的哇哇啼哭,说明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对面临的陌生世界充满了恐惧。这种恐惧又来自哪里呢?我想,是来自对死亡的未知。死与亡就成了人一生面对的功课。死是一生的相随,亡是死时的节点。由此,说人生是一场修行是有道理的,修什么呢?我想,大概就是如何面对死亡的功课。修得好死才是修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此,死,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由己的。发生在一些高僧大德身上的例子足以阐释这样的修行是存在的。
  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景象是人们始终不愿面对死亡,即便身边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也只是悲戚的怀念,却不知,不了解,亡者在死的过程中受到的折磨和挣扎。有关死亡的话题,民间有一种朴素的认知,说是:死是种解脱,早死早超生。解脱、超生,既是对修死不到位表达的无奈,也是祈希亡故之人去往西天路上继续修行的渴望。
  在修行死亡的过程中,修一颗仁心是首要的,包括善良、感恩、平常心等等。行有德之事是必须的,行善积德,善有善报。修心的目的在修为,修为的初心在于行善。仁心与善行互为因果。
  修行路上,争是大忌讳,止是大智慧。不争、知止,保持一颗仁心,举止有方、张弛有度,方能行稳致远,修得人生的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