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文化艺术报》邀请特级教师、语文名师共同举办“向中小学的孩子们推荐一本书”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帮助孩子们提高读书兴趣,培养读书习惯,引导读书选择,使孩子们在阅读中滋养心灵、增长知识,在书香的浸润中提升文化艺术素养。(见2022年4月20日《文化艺术报》)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书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文化力量,更是提升一个人文化素养、精神境界的源动力。从古到今,有很多劝勉读书的箴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等。读书所产生的力量是无形而巨大的,读一本好书就像一场甘霖洒在干涸的土地上,滋润心田,催发勃勃生机,令人睿智,使人进步。著名作家路遥被追授“改革先锋”时,被评价为“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从中就可以看到其文学艺术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具有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和强大的激励作用。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提到文学创作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对于读书来说,用这三种境界来比喻也非常贴切。读书学习的过程,如同在生活中“植树造林”一样,也会历经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像站在茫茫沙海,劳心费力地栽植下一棵棵小树苗;第二个阶段,经过不懈努力,干涸荒凉的沙漠开始变得绿意盎然;第三个阶段,勤奋和坚持终于让一无所有的沙漠变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丽风景。读书其实同样也是在防止和治理每一个人的人生沙漠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不喜欢读书,甚至说读书是一种思想和行为老化的表现。然而,读书与否的最大区别可能就在于,读书能够提高知识水平,也会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不读书就会荒芜思想,在工作和生活中思维分析能力差,辨别是非、真假和对错的能力降低,人云亦云,懵懵懂懂。不读书的人,往往就像一块海绵,面对海量的信息,无法自鉴甄别,是非难分,好坏不辨,茫然吸收,受其害而无法自觉自拔。
在《文化艺术报》发起举办的“向中小学的孩子们推荐一本书”活动中可以看到,各位老师为孩子们推介了《平凡的世界》《一周一首古诗词》《海底两万里》《烛光里的鱼》等优秀书籍,帮助孩子们从小做起,能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就像在一块块新垦的土地栽植上郁郁葱葱的小树苗,为他们浇水培土,培育他们茁壮成长。从孩子们培养起,让读书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让读书成为每一个人美好的人生态度。读书能够让我们汲取知识、拓宽视野、增强能力,读书也是人生的一种良好习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生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