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葆竹 《温暖的记忆——朱德视察甘肃》 纸本设色 242cm×283cm 2011年
李葆竹 《得水成仙》 纸本设色 50cm×50cm 2000年
李葆竹 《春明蝶舞》 纸本设色 68cm×68cm 2012年
李葆竹 《牵牛》 纸本设色 67cm×45cm 2000年 李葆竹,我的同道学兄,纯粹的西北人,热忱宽厚,诚挚坦荡,笑声朗逸,健步自在,其作品画格亦若此。
葆竹师兄的言说回忆里充满细节,充满感念和美好。那是1982年的春夏秋冬,在杭州西湖边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里,因这里为全国艺术院校培养师资,有幸在最高艺术学府笔墨同窗挥毫研读。中国画系高研班,一群人的美好年华,至今让我们念兹悦之。熏风过往,岁事石铭。西湖尚美天外天高,湖畔临池莘莘硕学,丹青笔墨璀璨青春,大师暖阳滋养梦想。葆竹兄来自兰州,西北师院,我来自西安美院。因着西北之籍而声声应和珍惜。其时让我特别自豪的是,葆竹兄以西北人所特有的刚强而纯厚的人格力量得到师长同学的一致好感和赞誉,勤勉挚挚奋斗切切,尊师仁爱助人乐乐,焕发在他的艺术学业之中,就是一贯地探索,一贯地耕耘,勤奋修为而信念执着,坚定前行而行思浩荡。师兄的学业道行,恰如深沉厚重的黄土地,亦像正午时分灿灿的阳坡坡,热烈而宽阔。
后来据我所知,他多年来以西北为骄,热忱欢迎并悉心接待了一个个大师级的先生来此采风写生,深入生活,如国美的方增先、吴山明、刘国辉、冯远等先生。鞍前马后迎送安排,温暖关照,追随艺道并建立深挚情缘。这些老师的藏族风情、西部丰神的精品力作喷涌而出,是现代画坛一道亮光。葆竹学兄曾写下了数篇回忆与记述的文字,弥足珍贵。
记得他常会说:画中国画,画人物画,实在是太难了!我知是他由衷深切的感叹。从四十年前我们步入国美国画系高研班学习至今,仍没有停止这个感叹。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位以艺术为担当的文化学人。他一直葆有文化信仰和艺术史的思考,以艺术为担当,始终追求力作,追求理想和抱负。中国画在新的时代如何传承和继往开来?笔墨意象造型如何能有新的追求和探索?在此理想的鼓动下,成为他绘画辛勤耕耘的动力。与急功近利和冷漠肤浅的人不同的是,他的画中有时代和历史主题感人至深的表述与人文关怀,更有知难而进的对古老久远的中国传统绘画,从精神表达到人物造型和笔墨表现深度突破追求的渴望和探求。他的大量画作不管是水墨写生还是线性速写,常常一批批地涌现,让我敬佩不已。他的创作,画出了熟悉的西北地域人物风情,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歌谣,表达了自己最深挚的情感。从故土乡情民族风情出发,找到了自己的创作目标,向着心源步步逼近。他通过一幅幅的画作,歌唱出一个赤子的心胸,表露出他毫无遮蔽的思考和表达。在他的作品中,具体的亲情乡愁具有如此亲切的温情爱意,转换为他的精神家园与水墨情怀,从而获得为纯真和理想永远燃烧的激情和艺术气象。在中国画法表现方面,人物画的意象表现,其笔意的提按转换、墨色的浓淡干湿、皴擦点染都成为情意绵绵,如信天游一般的旋律。潜心研读过葆竹学兄其人与其画的人都会由衷地感佩,这是一位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而始终不失文化情怀与文化理想的艺术家,他融文化思考与艺术探索为一体,所成作品总是那样情真意切、气血充盈,意象形神兼备,而每每感人至深,充满生活的乡土意味和视觉的力量表达。
我以为,说到他笔下艺术力量的底蕴情致,归根结底,是一个西北宽厚博大土地养育之学人的情感深蕴和厚厚的文化积淀。我的葆竹学兄,生命的意义正在被你发扬光大,不虚岁,笃前行,祝你艺道永远长青。
(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陕西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