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25日
陈炉古镇
○ 周养俊


  那年,我参观耀州窑博物馆的时候,就记住了“陈炉”这个响亮的名字,走进这座四面环山的陶瓷古镇,是今年深秋的一个下午。
  陈炉,位于铜川市印台区,方圆约一百平方公里。据考证,耀州窑始烧于唐朝,中心窑场原在黄堡,后因黄堡没了烧制陶瓷的原料和烧窑用的柴火,其中心窑场就转移到了陈炉。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已经1400多年了,烧制陶瓷的圣火一直熊熊燃烧在陈炉。
  我们在陈炉半山腰的一个场地上停了下来,这位置很好,古镇的山塬坡岭、房屋建筑、大小街巷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山坡上的树叶大部分已经落了,留在树枝上的都是些黄色、红色的叶子,倔犟地向人们展示着多彩生机。陈炉很静,不见车辆,不见人群,也听不见鸡鸣狗叫,偶尔有零零星星的人影儿在晃动,几棵醒目的大树上有不少喜鹊窝,时而有一两只喜鹊从空中飞过,发出“喳喳喳”的叫声。
  朋友g,是当地人,对陈炉比较熟悉,路上讲了不少关于“窑”的历史和故事。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向陈炉镇的中心走去,很快就被大大小小的“窑”吸引住了。
  “窑”,即是窑洞,是黄土高原人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先祖创造的一个文明。陈炉的窑洞十分典型,这里的人不仅住窑洞,他们的瓷器作坊也全在窑洞里,一排数十个作坊窑洞,中间有过道联接,将整个陶瓷工艺连成一体,从和泥制坯到产品出窑,全部在窑洞里完成。
  陈炉的窑洞依山建造,层层叠叠,十分整齐。这家的院子,是下家的窑洞;那家的窑院,又是这家的风景。层洞相连,洞洞相邻。一代又一代陈炉人就在这样的窑洞里生存、繁衍,同时也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有的窑洞建于元代,有的窑洞建于明清,最早的建于何年已经不是十分清楚,可是,他们知道许多窑洞至少生活过六七代人了。有的窑洞内外串联相通,还可以防匪防盗,既安全又神秘。
  我们走进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家里,这家是一干净整洁的小院,不但有窑洞,窑洞上面还盖了一层砖混结构的现代楼房,老人十分热情,请我们到他家的内窑里看,并介绍家里日常使用的瓷器产于何代何年。原来老人是位窑工,退休前一直在瓷器场工作,他们家的瓷器多是老人亲手制作。我们跟着老人里外看了一遍,始终没有找到上二楼的楼梯,问老人时,老人笑着推开一扇门,原来楼梯就在这扇门的后面。老人见我们对窑洞建造感兴趣,又挪动一块大石板让我们看,这时候我们才发现这孔窑洞的下层还有一孔暗窑,深约两三丈,现在还可以使用。他们家厨房案板下也有一孔小窑洞,是存储蔬菜用的。老人很自豪地告诉我们,说他们家这些特殊建造的窑洞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
  走出老人家的“窑”,朋友说,陈炉古镇还有比“窑”好看的罐罐墙,那是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于是,我们的脚步就加快了。
  “罐罐”是陈炉人烧制瓷器用的匣体,有的粗,有的细,均为“罐罐”状,经火烧烤呈火红色。陈炉窑工窑院的围墙、家家户户的烟囱、窑炉的护坡、窑炉间的台阶、窑院间的便道、坡坡坎坎间的水沟,甚至院墙、护坡、巷道都是用“罐罐”铺就,摞起或垒起的。有些人家的猪圈、鸡窝是“罐罐”垒起的。不少人家还用“罐罐”和残次品瓷器作花盆,“罐罐”里的红花绿草把一家家院前庭内装点得生机盎然,别是一番景色。
  我们在陈炉镇一家住户门前站了很久,一个个都被漂亮的“罐罐”画图所吸引,于是在大大小小、层层叠叠、高高低低的“罐罐”建筑群前留下无数张好看的照片。
  陈炉是东方陶瓷的古镇,是中国耀州窑的传承地,是中国北方陶瓷遗址博物馆。陈炉陶瓷凝聚着黄土高原人引以为自豪的文化和智慧。可是,当我们站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想象陈炉当年辉煌的时候,忽然感觉到这里出奇的静寂。
  今天的陈炉,正在打造一个集遗址保护、名瓷烧造、文物展览、观光旅游、购销名瓷为一体的,历史和现实为一炉的陶瓷文化和旅游园区。我们相信,未来的陈炉一定会以它独具的历史特色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它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