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篇·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共和国,简称“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其东边紧邻中国。比什凯克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奥什市则是该国第二大城市。
在《史记》和《汉书》里,吉尔吉斯故地被称为“鬲昆”“坚昆”。从西汉汉武帝时,吉尔吉斯大部分首次纳入中国版图。汉武帝又命李广利于太初元年(前104)、三年两伐大宛,使西域的许多城国相继臣服于汉。唐时吉尔吉斯斯坦再次纳入中国版图,唐朝贞观十四年(640)置安西都护府,统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辖境相当今新疆及哈萨克东部、吉尔吉斯北部楚河流域。元朝时吉尔吉斯故地为蒙古族察合台汗国地,15世纪后半叶吉尔吉斯民族基本形成。16世纪受沙俄压迫,自中亚的叶尼塞河上游迁居至今境。清朝时再次纳入中国版图,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国新疆,西部属于中国清朝藩属国浩罕汗国。
我们从伊尔克什坦口岸出国境,翻越帕米尔,进入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晚上下榻在有“吉尔吉斯斯坦南方之都”之称的奥什。奥什是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城市,位于费尔干纳盆地东南端,阿克布拉河出山口附近。在奥什所在的这片草原上,同样发生了许多故事。
世界三大草原王跛子帖木儿的六世孙、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创立者巴布尔,就出生在奥什西面不远的安集延附近。当时奥什(属吉尔吉斯斯坦)和安集延(属乌兹别克斯坦)都是费尔干纳盆地草原的富庶之地,并没有属国之别。巴布尔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他对北印度的征服。
吉尔吉斯斯坦南边靠着帕米尔高原,东边靠着天山,南部主要是草原,比较富饶。从奥什向北翻过横亘在吉尔吉斯斯坦中间的费尔干纳山,就进入吉尔吉斯斯坦北方。其北方靠着天山这边,有一个大湖。这个大湖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告诉我们它叫热海,玄奘西行的时候告诉我们,这个热海的气候十分炎热,湖面上热气蒸腾,飞鸟从湖面飞过,直坠水面。这个大湖现在叫伊塞克湖。
在吉尔吉斯山脉北麓,靠近哈萨克斯坦的楚河岸边,有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凯克。在比什凯克以东,楚河流域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有历史上著名的碎叶城。碎叶城是唐朝在西域设的重镇,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也是丝路上一座重要城镇。它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碎叶城”本意“小叶城”,关中话——西安话(古长安话)中“碎”是“小”的意思。当时建起这座城以后,叫什么城才好呢,大家商量,这个城子碎碎的(小小的),树叶大的一片城,就叫它碎叶城吧。学界主流观点就认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出生在这里。当然,也有古书记载说他出生康居,康居在哪里呢?康居就是今天的撒马尔罕。
说李白出生在康居也说得过去,康居在李白生活的年代,属于昭武九姓。这块草原上有九个国家,其中领头的就是康居国。康居国领着他们到长安城来,找到李世民,表示他们愿意臣服归属。所以说,从李白性格和艺术特点来看,不论说他出生在碎叶还是康居,都说得过去。李白六岁的时候,翻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国内地。李白那种奇幻的、奇妙的、夸张的艺术风格,完全符合他的少年经历。“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中亚的月亮,费尔干纳盆地的月亮,就像个白玉盘一样,中夜在天,又白又亮。还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种大胆的奇丽的夸张和想象,甚至他的那种张扬、目空天下的性格,都与那块土地对他少年时候形成的影响有关。所以一到汉地的汉文化语境来,马上就显出他的不一样来。
我们住在奥什,询问得知,到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凯克有五百多公里,到碎叶城也有三百多公里,因为要赶路,很遗憾没有去这两个地方看一看。
吉尔吉斯斯坦在当代出过一个很好的小说家,叫艾特玛托夫。他的成名作是名为《查密莉雅》的中篇小说。描写的就是吉尔吉斯草原上伊塞克湖畔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还有一部中篇叫《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描写一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爱情悲剧。还有一个小长篇叫《白轮船》,写一个少年站在湖边,应该就是伊塞克湖吧,看着白轮船从远处过来,然后他一生都在等待着这个白轮船出现。
艾特玛托夫写吉尔吉斯草原,写草原的秋天,写云雀在高阔的天空飞着,写鹰隼像帝王一样,从帕米尔高原俯视盘旋,巡视着这一块草原。然后有我们内地叫狼牙刺、当地叫铃铛刺的耐碱灌木挂满了铃铛,风一吹,整个草原上布满了音乐。
当地的牧民在夏天的时候转场到天山的高山牧场,把平原地带的草场空出来,好休蓄牧草,等到秋冬季节,再从高山转场回来,回到平地窝冬。秋天的时候要打马草,在艾特玛托夫的笔下描写道,在炙热的太阳的照耀下,在一片苦艾草原上(就是端午时候我们插在门口驱邪避秽的艾草),一群牧人穿着开领衫,挥动大刈镰,在收割牧草。割倒以后,在太阳的暴晒下,牧草蒸发出苦艾的香味,整个草原上都是这种又臭又香的苦艾味道。牧草就地晾晒到下午,再用叉子把牧草卷起来,堆成草垛。当冬天的时候,大雪覆盖了整个草原,马牛羊没有吃的了,就把草垛打开了,叉些干草作为牲畜的夜草。
艾特玛托夫还写过一个长篇叫《一日长于百年》,有的翻译叫作“一天比一百年还长”,主要表现他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他去世前写的最后一部书叫《待到冰山融化时》。他在这篇小说里说,世界是一个整体,大家都生活在一条船上,假如有海难发生,每一个乘员都不能幸免。他就这样在他去世之前,告诫世人。
我从吉尔吉斯草原经过的时候,那是二〇一八年的秋天,他们国家的文化部部长,先期给我发过一个邀请函,就说他们在十月六日,要举行一次世界笔会,主要的议题就是关于艾特玛托夫的创作研讨交流,纪念艾特玛托夫去世十周年、诞辰九十周年。后来因为已经答应了这一次的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我就把这次笔会活动推掉了,只是给他们发了一封贺信。未能亲身到会,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后来我推算了一下时间,开会的时候,我已经走到阿姆斯特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