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12日
中国画的欣赏
○ 童书业
〔元〕 倪瓒 《竹枝图》 纸本水墨 34cm×76.4cm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米友仁 《远岫晴云图》 纸本水墨 24.7cm×28.6cm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明〕 沈周 《秋林闲钓图》 纸本设色 152.4cm×62.9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在中国艺术中,绘画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大博物馆里,都陈列有中国的绘画。但是,中国画的欣赏,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说到这里,我们得先说明什么叫做“欣赏”。
  据近代大美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说:美感只是直觉,在心中猛然见到一个意象,给它所吸引住,这就是欣赏也就是创造。欣赏与创造只是一件事,因为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是他的性格和经验的反映。这虽是一种唯心论的美学,但在近代却很占优势。我们认为:欣赏就是美感的产生。所谓“美感”是与“快感”不同的。“快感”是一种生理的反应:“美感”则是一种心理状态。颜色和形体等只能引起“快感”,“美感”的引起还需要其他的条件。克罗齐说:凡是艺术作品都有物质的精神的两方面,物质的方面如文学所用的语言文字,图画、雕刻所用的形体、颜色,音乐所用的声调等;精神的方面,就是情趣和意象融化而成的整个境界。物质的方面是死的,要得精神贯注,才算是有生气的艺术。克氏所说“物质的方面”,就是我们所说的引起“快感”的物事;克氏所说“精神的方面”,就是我们所说的引起“美感”的东西。关于“美感”的引起,我们认为除了“快感”基础之外,还需要联想、习惯、下意识等的帮助,这些道理说来话长,在这里姑且打住。
  “美学”虽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欣赏”的意义虽不是大众所能了解,然而一般人并不是完全不能欣赏的,只要他们具备了欣赏的条件。“欣赏的条件”是什么?我们以为,第一是,了解艺术的技术。艺术品的构成需要技术,没有技术,虽有很好的情趣和意象,但是传达不出来,不能成为艺术品。技术是精神美表达成物质美的当中的媒介。一般人虽不能完全学会艺术上的技术,但相当地了解它,是可能的。了解了某种艺术的技术,就可以说是建立了对某种艺术欣赏的基础。第二是,了解艺术的意义。每种艺术都有它特殊的意义,这意义有的从联想而来,如中国的山水画,往往表示一种自然哲学的意味,叫人看了它,能联想到自然的伟大和美。又如中国的写意画往往表示一种超脱的人格,叫人看了它,能联想到高人逸士的性情。意义有的又从习惯而来,我们觉得中国画里总不相宜画汽车和洋房,它是以愈离开现实为愈美的。同时我们觉得中国画里的物事不可太像真,它是以愈抽象为愈美的。这些都是习惯,习惯一久之后就成了某种艺术的特质面不很可改变了。弄清楚了一种艺术的意义,对于艺术品的好坏,才能够批评。第三是,了解艺术的流变。一个人如要能比较彻底欣赏某种艺术,则对于这种艺术演变的历史,不能不略有所知,否则也很难对于艺术品有较确当的批评。艺术史固然也是专门的学问,但大略的知识是不难求得的。具备了上述的三项条件,就可以说有欣赏的资格了。
  至于欣赏的方法,是运用主观的直觉力,参酌了客观的知识,与艺术品接触,接触之后,自能得到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美感经验”,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不过主观的直觉力是人人都有的,客观的知识却不人人都有。所谓“客观的知识”,就是上文所说关于艺术的技术、意义和历史的知识。本文所论是中国画的欣赏,现在请略讲中国画的技术、意义和演变的历史。
  关于中国画的技术,最主要的是线条。“线条”就是从前人所谓“用笔”,是描画形体的。中国画的形体多有轮廓,轮廓就都是些线条,线条的美大致可分为柔和的和刚劲的两种,其间千变万化,言说难尽。不过中国绘画的规律所谓“六法”中有“骨法用笔”一条,“骨法”二个字就是表示有力的意思,可见无论何种线条,必须有力,若无力便不美了。线之外还有点,点也是一种“用笔”,是补助线的不足的。点与线一样,也要笔笔见力,方生气韵。次于“用笔”的是“用墨”。“用墨”就是“黑白美”,以黑白浓淡见功夫,是描画光线的。中国画的光线多用墨色表现,浓淡干湿的墨色要配搭得好,既要融洽,又要分明,但并没有一定的法则,只需要看过去适当就好了。墨色的美大致可分为浑厚和清灵的两种:墨上加墨,容易浑厚;水墨交融,容易清灵。总而言之,墨色宜活不宜滞,墨色活就是美,滞就是不美了。中国画的颜色,花卉画和人物画里比较用得多,它的作用和墨色差不多。在山水画里,往往只是补助墨色的不足的。中国画的颜色宜幽淡,宜调和,多用补助色,少用对比色。过于鲜明刺激的颜色,在中国画里是不相宜的。中国画很讲究布局,不像真倒不要紧,布局一定要尽善尽美。中国画的布局比较有一定的法则,它很像图案,往往牺牲自然物的真相来迁就图案的组织。中国画的不像真物,这也是一个大原因。中国画的“象形”法多用符号,树叶有各种点法、勾法;石纹有各种皴法;衣纹有各种描法,这些都是象征的符号,而不是忠实的写生。这些符号好比是书法中点、画、撇、竖,都从笔触中见出美来,中国画与书法相通,就在这点。
  关于中国画的意义,上面已经说过:是自然哲学和超脱的人格的表现。同时以离开现实和抽象为美。自然哲学在中国兴起的时代是很早的,战国时的道家思想中已含有很浓厚的自然哲学意味。魏晋时代的玄学,更是自然哲学的正宗。中国画的兴盛,始于魏晋,所以绘画中自然主义的色彩非常显著。中国人不畏惧自然,也不想征服自然,他只是歌颂自然,与自然浑化成一气,一切人为的东西也都带有自然的色彩;拿人放在自然之中,不与自然相对立。要了解中国画,一定要先了解这种自然哲学。艺术本来是表情的东西,就是西洋画,也只是各个画家人格的表现。不过西洋画较为对象所牵拘,不能尽量发挥个人的性情,中国画则打破一切对象的牵拘,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现人的真性情。中国画是自然主义的,中国画家也同时是自然主义的哲学家,他们的人格多半是放诞不羁的,这种放诞不羁的人格表现在绘画上,就形成了中国画的一种特色。中国画绝不能切近现实,因为它又是理想主义的。中国的自然哲学本带有避世的性质:人为的现世都是丑的,只有大自然才是美的,表现美的东西,愈少有人为的色彩愈好,最好是“法自然”在这种主义之下,自然洋房不及宫院,宫院不及茅屋了。中国画是哲学化的艺术,所以趋于抽象,愈具体的东西愈生庸俗感,所以中国画不求像真,但求其意义化。
  关于中国画演变的历史,大致是从工艺艺术变成宗教艺术,再从宗教艺术变成哲学和文学的艺术。汉代以前,绘画只是一种装饰和辅助教化的工艺。三国以后直到唐代,因佛教传播的影响,绘画也宗教化了。同时更受到西域和印度传统艺术的影响,绘画的技术也进步了。传世的这时期的佛像画很有技术精工、体态庄严的作品。不过这时期所盛行的,还只是人像画,山水画和花鸟画还不曾兴起。到了唐代中期以后,佛教渐趋衰息,绘画渐渐哲学化和文学化了。代表这时期绘画的,是山水画和花卉画。山水画起初都画北方山水,用笔讲究刚劲,用墨讲究厚重,设色讲究明艳,布局讲究阔大。到了北宋后期,才有人推崇江南山水。到了元代,江南派山水兴起,打倒了北方派。用笔讲究柔和,墨讲究淡雅,设色渐成为不重要,即使设色,也只设青赭的淡色,布局也日趋简化。明清两代的山水,不过继承宋元的余绪,没有什么大的新发展。大致说来,江南派愈后愈盛,渐渐造成一种较固定的简化格局。但在技术上,也有比前代进步之处,不过前代的阔大的气象却渐新消失了。花卉画则盛于五代,有勾勒(勾出轮廓)和没骨(全用颜色染成)两派。北宋前期似乎没骨派较盛,到了后期勾勒派渐抬头了,不过花画重于设色,所以没骨一派终于盖倒了勾勒一派。宋元明清四代的正统派花卉画,虽也有勾勒刚劲的,但是设色工致点,到底是被重视的。元代以来,墨竹、墨兰、墨梅、墨菊等“四君子画”渐次兴起。到了明代,又兴起一种普通写意花卉画,为最近世吴昌硕一派花卉画的先声。
  站在近世西洋美学的立场上来观察中国画,中国画的地位也并不低下,近世西洋正统派的美学家认为:“美”只是“形相的直觉”,所以我们可以不管事物的实在。“美”的境界常如梦境、幻境,常使人忘记了自己,而把自己和物化成一气。中国画是很符合这个原理的。中国画所表现的,全是直觉的形相;中国画直如梦境、幻境;真能物我同一。近代美学家又认为:“美”应该抛开实际的目的和需要,凡是”美”的东西都要有几分不近情理,这叫做“心理的距离”。“美”的物事太接近实际就是不美。中国画也很符合这个原理。中国画所谓“雅”,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的距离”。至于近代美学家所谓“移情作用”和“联想”,更是中国画的要素。中国画确是很符合近代西洋美学中高级原理的。
  我们如站在近代西洋“实验美学”的立场上来观察中国画,又可得到如下的批评:中国画是代表一种苍老的冷静的情绪的。中国画全是“联想”的“移情作用”的,而且没有严格的规律的。据实验美学家说:儿童大多喜欢鲜明的颜色,热带的人也比较喜欢鲜明的颜色。中国画与之相反,则其所代表的情绪,自是比较苍老而冷静的。又据实验美学家说:人在色觉方面可分为客观、生理、联想、性格四类。中国画本来偏于联想和移情作用(据近代实验美学家的研究,线条最易引起联想和移情作用,中国画重线条,这或许是中国画偏于联想和移情作用的缘由),而对于颜色的看法,更是“联想”的、“性格”的。实验美学家说:颜色的配合有一条极重要的原理,叫做“重量原理”,就是较深的颜色应该摆在较浅的颜色之下。又最宜于配合的,是互为“补色”(两种色光相合即成白色的颜色,如红和青,蓝和黄;即我们所谓“对比色”)的颜色。线中最美的是有波纹的曲线。美的形体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平衡或匀称。在各种形体中,我们最欢喜“短边和长边的比例与长边和长短两边之和的比例相等”的长方形,这叫做“黄金段”。轻的东西须离中心较远,重的东西须离中心较近。像这许多原则,在中国画里,都不能完全应用,所以中国画是一种不甚有规律的艺术。
  西洋的“实验美学”虽然号称为“科学的美学”,但是它在“美”的研究上并不完全,而且是比较粗浅的。上面已经说过:“美”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且是一种很难捉摸的心理状态。它是一个混整的经验,不大可以分析研究。实验美学所实验的只是“美感”的基础“快感”,因为“快感”是一种生理状态,是比较可以分析研究的,我们对于中国画的了解不能用“实验美学”的方法去了解,现在还只能概念地了解。比较具体的了解,现在还办不到。对于中国画的欣赏,我们目前所能贡献的意思,也不能很多,本文所论,不过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而已。
  【童书业(1908-1968),著名历史学家,著有《童书业绘画史论集》等。本文原发表于上海《中央时报·文物周刊》1948年1月28日第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