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巧合的事可谓多矣,因此有“无巧不成书”之说,据说这个典故跟施耐庵写《水浒传》一书有关。人生少了机缘巧合,会平淡许多。书和文章是来自于生活经验的浓缩精华,自然以曲折多姿为妙,情节充满种种巧合之处。书读少了,同样也会少了很多乐趣啊!
我生活中的巧合之事不少,印象较深的几件都与读书或写作有关,既是无巧不成书,也是无书不成巧。
记得那是1998年的暑假,家人搬到了爸爸单位的宿舍住,让我也过去,我知道从此就要告别生活了十八年的故乡了,出于眷恋以及访友的缘故,我一个人在老家居住了十几天。当时一人在家,大多时候自由而寂寞,安静而孤独,只好借书消愁。早晨,夜晚,或太阳初升,或万物岑寂,捧着余光中、王鼎钧或简媜的散文集诵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确实可以暂时忘忧。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天深夜,正读书间,几只蚊子来袭,从远及近,先是细微的嘤嘤声,再变为恼人的嗡嗡声,在耳边飞来绕去犹如轰炸机。我正全身心投入地诵读佳篇,以驱赶如影随形的寂寞感,被打断后奋起自卫反击,待消灭蚊子后,重又拿起那本《简媜散文》,下一篇文章的标题竟然就是《寂寞像一只蚊子》:“寂寞像一只蚊子,孳生在自己体内的,深更半夜才出来报仇……”深夜诵读之,倍感与我心有戚戚焉。
记得2016年的一天,我正在看《人类简史》一书,一个微信群里有人发了一句话:“6万年前,有一头母猿产下两个女儿,一头是黑猩猩的祖先,另一头则成了人类的祖先。”我一愣,因为我才在《人类简史》中看过这句话,印象深刻,应该是“600万年前”才对,于是翻到书上那一页,把那句话拍照发到了群里。群里有人就佩服我的博闻强记,其实我很惭愧,只是碰巧看过原文出处而已。然后我发现,网上“6万年前黑猩猩和人类分道扬镳”的说法很多,都说是引用自这本书,看来引用者大多没有看过原著,人云亦云,以讹传讹。难道忘了历史课本中明白说过,元谋人生活在大约17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大约110万年前,他们已经是“人”而不是“猿”了。这也提醒我,对于自己写作要引用的资料,不能随便引用网络的说法,要引用权威的来源,当然如果能找到出处更好。
还是2016年,那年四月,有个作家采风活动,走进周边一个山水秀美的县域。那天晚上,因为车停在该县政府院里,我进去取了几本书准备送给文友,县政府一个年轻的门卫出于职责所在就询问了我,得知是我的书,希望我能送他一本,说他很喜欢看书。送了书我们攀谈了一会儿,不谈则已,一谈之下,我大为惊讶,原来他业余钻研白居易的生平以及在当地的行踪游历,并且指出了一些写白居易的文章中出现的某些时间差错,还向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疑惑。幸亏在这之前不久我也写过白居易,做了很多功课,对谈话中涉及的一些时间和细节刚好都能答上来,年轻的门卫因此而佩服我,和我聊得很投机。我走出县政府的大门后,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说术业有专攻,几乎没有人能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文史类的创作一定要有大量的文献阅读量,才能博观而约取,而且要有独到的见解和发现。这件事让我警醒,写作者,得抱着谦虚的创作态度,不能把自己当成知识的搬运工,不能不注重信息的准确性,不能把读者当成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中很多人比写作者可能还要高明许多呢。
无巧不成书,这些我与读书有关的巧合,让我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与美好,也让我更加警醒。读书写作不能书里来书里去,还要在头脑中反刍,化为精神的养分,创新自己的作品,熔铸出属于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