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篇·相似表法 其道大光(中)
敦煌莫高窟大约也是这样,旁边的敦煌、阳关、嘉峪关的居民们,一定是源源不断地来供养它的。
而一旦佛窟建成,供养却还在继续。甚至,某一个佛窟,就是由就近城市中的某大户人家世世代代供养的。佛教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大行其道,而在它的发源地印度,却日趋衰落,这大约是一个重要原因。而第二个重要原因则是,中国的僧人们自己耕田,自食其力,那每一个或大或小的寺院,都有几亩到几十亩薄地不等,这种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生存之方式,在印度国则是没有的。
佛教的传入中国,是以修凿佛窟为一个一个的跳板,跳跃着向前走的。克孜尔千佛洞是最早的跳板,下一个大的标志性跳板即是敦煌莫高窟。其实,在这两个跳板之间,还有着许多的跳板,例如说法显高僧,鸠摩罗什高僧,玄奘高僧都曾歇息和长久滞留过的楼兰佛塔,例如于田古城、高昌古城、交河古城中那些石窟和寺院建筑,只是,人们省略了那些,忽略了那些而已。
这时候的佛教,还强烈地保留着印度本土佛教那种崇高感和神性。那是天上的东西,云端中的东西,那是来自星星的你。而随着大教东流,佛教一步一窟地走向中原,这天上的东西逐渐地落到地面,落到实处,沾上人间烟火,而寺院中雕刻或绘制的那些深目高鼻的佛陀菩萨形象,悄没声息地逐步变成中国人的扁平面孔。
顺着这东南而向的绵绵山脉,佛窟一个一个走着。横穿河西走廊的祁连山,北麓被冰雪融水形成的众多河流切割,形成了许多有着断壁绝崖的河谷地貌,也为石窟开凿提供了绝佳场所。
河西走廊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中西文明交流的前沿阵地,特殊的区位优势使它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地区和中转站,是石窟艺术的集中地段,拥有众多壮观的石窟。
除了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之外,还有张掖马蹄寺石窟,玉门昌马石窟,瓜州榆林石窟等五十多处石窟。河西走廊石窟群不仅开凿时间早、分布地域广、造像华丽、壁画精美,而且延续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年之久。
在佛教东传、石窟东进的过程中,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尤为特别。它虽不在中国四大石窟之列,但因为它对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都有一定的影响,堪称中国石窟鼻祖。
从公元三〇四年至四三九年(西晋永兴元年至北魏统一),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众多游牧民族向中原发起了大举进攻,洛阳、长安相继被攻破。在那“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百余年间,北方各少数民族和汉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不一的国家和政权,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十六国。而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部族即由匈奴、羯、鲜卑、氐、羌五个草原少数民族组成,习惯上称之为“五胡乱华”或“五胡十六国”。
公元四一二年,十六国的北凉定都姑臧(今甘肃武威)。笃信佛教的国君沮渠蒙逊除了资助翻译佛经外,还大兴土木,修建寺院。而且沮渠蒙逊意识到,相对于土木建筑,石头无疑更为坚固持久,建造石窟可以令佛教长久留存。于是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及能工巧匠劈山开路,开凿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这位国主一定不曾意识到,他在突然之间开启了中国石窟营造的一个重要模式——皇家模式,也就是朝廷推动石窟的开凿。后世汉地最重要的两处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也正是在皇家的大力推动下,才迎来了石窟建造的高潮。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城南约五十公里的中路乡灯山村。因山道崎岖,峰峦叠嶂,形如悬梯,故名。天梯山石窟的开凿,引起佛教界注目,使西域高僧接踵而至,他们在凉州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使天梯山石窟更具盛名。
那自五印大地翻越葱岭而来、进入塔里木盆地的佛教,顺着这条伟大山脉,在这里开创了皇家模式之后,又大跨步前进。它又沿着陕甘分水岭子午岭,直奔东北,在那里有一个重要的跳板——大同云冈石窟,而从云冈石窟,再一跳,折身回到中原,在华山的东面,黄河南边,一个名叫洛阳城的地方,建立汉传佛教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洛阳龙门石窟。尔后,中心开花,花开四野,梵音阵阵,弥漫整个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