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4日
记者走基层
非遗传承人赵大明:竹编编出好生活
非遗传承人赵大明:竹编编出好生活
赵大明展示竹编技艺

  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杨春建 唐伟)“我们南郑大山里宝贝可多了,青藤、山棕、楠竹资源丰富,藤编、扇编、棕编、竹编在汉中可谓一绝,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汉中市南郑区法镇楠竹苑竹编家庭农场主、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大明对记者说道。
  近年来,汉中市南郑区以藤编为首的传统编制技艺非遗产业叫响省内外。赵大明算是法镇的小名人,凭着灵性和悟性,擅于动脑琢磨、好学钻研,干什么一点就通。演孙悟空惟妙惟肖,法镇“汉调二黄”张口即来,口技模仿逼真,当支客司仪能说会道,对竹编技艺也有涉足,还成为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担任南郑区汉山樵歌研究会法镇分会会长。
  年轻的赵大明不安于现状,曾在外打工,做过小生意,随着年长,乡愁渐浓,回到了家乡。受南郑区文化馆馆长王庆和的建议启发,参加了文化馆举办的藤编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人培训班。随后,他在法镇始创了竹编家庭农场,从此在家门口重拾技艺,施展才智。经他的巧手编制的沙发、衣柜、茶几、提篮、鸟笼和大小竹器饰品等,件件堪称艺术品,远誉市内外。
  今年夏季,南郑文化馆组织开展非遗产品走进景区景点活动,赵大明的竹编产品亮相龙头山景区,游客们赞不绝口。由他设计制作的“彩莲船”民俗文化活动道具样品,在略阳非遗馆陈列展出,引起游人的一致好评。目前,主动找上门或电话订单活计不断,生意越做越红火,老赵又成了一个大忙人。他一方面琢磨创新产品,研究竹编传统工艺与现代机械结合改进,提质提效;另一方面调研开发市场,思考给竹编产品注入地方文化元素,以拓展产品附加值。现如今,竹编业已成为他们家致富的新路子,一年下来轻轻松松可挣上几万元。
  “南郑楠竹等品种资源丰富,但年纪偏小的竹编手艺人少,业态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如何将得天独厚的青山资源保护利用变成金山银山,带动大伙壮大竹编产业,是我后半辈子的一点愿望和追求吧!”赵大明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