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学 《山区小贩》 纸本设色 136cm×68cm 1981年
王子武 《街市老者》 纸本水墨 136cm×68cm 1981年 艺术作品是一位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对客观对象的情感与外在笔墨技巧的综合展现,不同的艺术家,所呈现出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具有自我独特风格的,是自我精神物化的外在表现。
王子武先生是全国著名的国画家,他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写生作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我们可以在他的人物写生作品中看到他将传统素描表现方式向水墨人物画的转变过程中做出的积极探索。王子武先生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具有较高的成就,以至于很多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学生,都将王子武先生的写生作品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之一。
那么在王子武先生众多写生作品中,有一幅在陕北写生时创作的陕北老农形象,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我们之所以将这幅作品单独罗列出来加以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幅画作分别收录在为数不多的王子武先生的几本作品集中,可见他对这幅作品的重视。另外,这幅作品并无题款,每部作品集中的题目也不尽统一,以至于很多学生在临摹此作时会产生疑问,这幅作品的题目是什么?创作于什么年代?今日,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其实这幅作品的创作时间是具体且明确的,那么这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和创作地点在哪里?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以探讨。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我们不得不关注另一位画家傅恒学,傅恒学先生是全国著名的版画家,他的版画作品意境深远,主题高雅,线条刚劲有力,画面表现方式多样,并且多以写实风格见长,在全国乃至世界版画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一位国画家,一位版画家,他们的艺术创作研究其实并不在一个领域之内,这里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拿来做以比较呢?其实归根结底都在这样一幅画上。
在整理傅恒学先生作品时我们发现这样一幅画作,他与王子武先生的陕北老农从神态、动作,到画面中的道具摆放,都如出一辙,只是在人物角度上的表现不同。傅恒学的作品为正面,王子武的作品为侧面。但傅恒学先生的作品较完整,有画面的题目与创作年代,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确定这两幅写生作品其实是他们两位对着同一位模特所画。从傅恒学先生作品的题款中我们可以确定王子武先生此作的创作年代也应该为1981年5月,创作地点为陕北清涧县。
何以得出此结论呢?我们知道,王子武先生与傅恒学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始至九十年代初,同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专业驻会画家,他们有多次一同外出写生的经历,傅先生在生前也曾回忆到此经历,谈起他们曾经在陕北共同写生过。从画面人物服饰、神态和动作上,也可以断定为同一时期作品,画面中老农为坐姿,两手交搭,目视前方,眼光深邃。面前有一杆小秤和一个布兜,在两幅作品中都有这一道具细节的表现。在表现同一题材的画面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位画家不同的表现手法,王子武先生善于使用国画中的留白和墨色与线条的对比关系,画面中留有大块的空间,老人的两只鞋也有虚实之间的处理,一黑一白,线条转折生动、疏密得当,自然流畅,用笔飘逸俊朗。而傅恒学先生作为一位版画家,他对对象的观察是从整体出发,画面表现有力度,线条硬朗。在人物刻画上一贯尊重客观事实和细节,在注重笔墨虚实的同时更看重画面的完整性,故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人物服饰、道具及背景的石墙都在画面中有所表现,这一特征正与他从事版画创作的惯用艺术语言所契合。由此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对待同样一个客观对象,版画家更注重对人物形神的把握,而国画家则更强调线条的变化和笔墨技法的运用。同样都是运用宣纸与毛笔这两种绘画工具与材料,所呈现给观众的艺术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分别具有画家自身的独特艺术语言。这两幅写生作品,虽是不同的观察角度与表现技法,但都可称为佳作。
从这两幅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对待同一事物,不同画家的不同理解与惯用技法的使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即使表现同样的对象,所创作出的作品效果也会截然不同,这不得不谈到绘画风格的问题。当然,一个画家绘画风格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经过长期的实践、体验、升华,才能创作出动人的作品来。我们知道,一个画家成熟的标志就是其艺术语言的形成,艺术语言的形成包含很多因素,它是一位画家内心的主观情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自己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以及主观意向等等综合产生的。老一代艺术家们能吃苦、肯钻研,他们的这种务实作风是值得提倡的。反观当代的艺术创作,模仿、抄袭之风甚盛,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展览中就可见一斑,相同的题材、相同的内容、相似的表现手法、缺乏个性的表现形式,使我们看到很多作品时都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绘画作品一旦失去了自我的艺术语言,那就失去了画家自身的价值。现代科技的发达使画家的创作领域和创作手段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写生永远是一个画家捕捉灵感、积累创作素材的重要源泉,现场写生作品,是融入了画家当时情感的,是任何电子设备无法替代的。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坚持、执着和个人风格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早在1956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方针。任何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多样的,它所表达的是一个画家的主观情感。画面内容的体现和画家画面形式的多样性并不是冲突矛盾的,而是共同并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更需要通过恰当的笔墨形式来表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曾提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艺术创作观念,这也为当代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可见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有生活的,雅俗共赏,大众喜闻乐见的,我们往往也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优秀的艺术作品大多都是将艺术的表现形式、画家的审美艺术追求、大众喜闻乐见的观赏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不同时代的生活应在不同时期的画面中有所反映,作为年轻的艺术工作者我们应该深思,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当下的艺术创作不能一味地求细、求大,追求表现主题和表现形式的千篇一律,照此发展,我们的创作将会失去个性,就如现在的某些展览,画风一致、构图类似、缺乏自我的笔墨语言,那么注定了它不会成为一幅会给观众留下印象的优秀作品。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应该如何去克服这些问题呢?
首先,艺术作品要有生活内容的表现,而不是凭空臆造。有生活体验,才会创作出感人的作品,才会与观众产生共鸣,闭门造车式的创作永远难以打动观众。
其次,要有独特的观察视角,这就要求画家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并具备捕捉生活中生动瞬间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写生技巧。老一辈艺术家经常写生,他们具备独特的审美眼光,并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所以他们的作品是生动且饱含深情的,这一点正是当下年轻艺术家所缺乏的,我们应更多地走入生活、体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
最后,一幅优秀作品的诞生还需要具有画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法,不同的画家对待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艺术理解,进而运用自我对客观物象的理解物化于画面之上,才能形成具有自我艺术标志的艺术作品。所以说,生活的表现内容,独特的观察视角,有个性的笔墨语言,这三点在艺术创作中缺一不可。
以上我们通过对王子武先生与傅恒学先生两幅写生作品的对比也可以发现,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有共性,即艺术的普通审美需求,更需要个性,在艺术创作中,一个艺术家的品格始终在决定着他画面所带给观众的感染力,艺术家将自我的精神个性和个人魅力融入其艺术创作之中,在作品中注入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情感,其所创作出的作品才是打动人的。通过对两幅作品的对比,我们也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当下的年轻艺术家应当增强自身的精神文化修养与外在绘画技巧的整体提高,将艺术的共性与自我的个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