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1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0日
大型专题学术展系列 “出长安——陕西中国画 作品巡展”在京举办
大型专题学术展系列 “出长安——陕西中国画 作品巡展”在京举办
赵望云 《晚秋》 纸本设色 83cm×50cm 1962年

石鲁 《山雨欲来》 纸本设色 141.6cm×81.9cm 1960年

何海霞 《黄鹤山樵笔意》 纸本设色 143cm×68cm 1948年

方济众 《风定犹闻碧玉香》 纸本设色 67cm×67cm 1983年

康师尧 《春色满园》 纸本设色 69cm×135cm 1977年

李梓盛 《兰花》 纸本设色 27cm×40cm 1979年
    展览开幕式现场

    邢庆仁致辞

    吴为山致辞

    马锋辉致辞

    郝铭致辞

    安远远主持开幕式

崔振宽 《华山卧游图四》 纸本设色 247.5cm×123.5cm 2019年

苗重安 《雪峰幽谷有福音》 纸本设色 136cm×68cm 2016年

张振学 《依山傍水》 纸本设色 191cm×166cm 1999年

罗平安 《田园系列之一》 纸本设色 180cm×97cm 2018年

陈国勇 《云横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纸本设色 180cm×97cm 2002年

乔宜男 《鹤鸣九皋》 纸本水墨 180cm×200cm 2019年

王保安 《华山2020系列之八》 纸本水墨 122cm×122cm 2020年

刘文西 《山姑娘》 纸本设色 199cm×192.5cm 1984年

刘丹 《大漠三月》 纸本设色 200cm×240cm 2004年

耿齐 《月笼纱》 绢本设色 200cm×150cm 2013年

赵振川 《高原秋盛》 纸本设色 144cm×366cm 2020年

石丹 《最后的胡杨之六》 纸本设色 70cm×140cm 2010年

江文湛 《啊,终南永远的灿烂》 纸本设色 246.5cm×123cm 2004年

姜怡翔 《深谷生生》 纸本水墨 227cm×114cm 2014年

李才根 《寂静的高原》 纸本设色 136cm×68cm 2017年

王西京 《鲁迅同志》 纸本水墨 136cm×68cm 1986年

王子武 《青年李白》 纸本设色 136cm×68cm 1984年

郭全忠 《老红军》 纸本设色 179cm×97cm 2015年

刘西洁 《蔡元培》 纸本设色 190cm×100cm 2017年

杨光利 《中国民工——石工》 纸本设色 219cm×153cm 1999年

李世南 《赏钱图》 纸本设色 34cm×134cm 2001年

朱尽晖 《丝路冰川-3》 纸本水墨 184cm×384cm 2018年

王有政 《读》 纸本设色 161cm×130cm 1999年

杨晓阳 《陇南旧忆之三》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20年

张立柱 《乡亲们2》 纸本设色 181cm×145cm 2012年

刘永杰 《凉山秋》 纸本设色 130cm×125cm 1996年

王炎林 《西府社火》 纸本设色 192cm×136cm 2004年

邢庆仁 《霸王》 纸本设色 265cm×170cm 2009年

郭茜 《幸福中国年》 纸本设色 235cm×196cm 2019年

叶华 《春归帕米尔》 绢本设色 180cm×185cm 2014年

张小琴 《凤翔艺人》 纸本设色 140cm×87cm 2004年

王潇 《幕后》 纸本设色 200cm×180cm 2019年

  陕西有辉煌的历史文化,深厚的民间传统和红色革命文化。1961年,“长安画派”以浑朴厚重、新颖、崎岖的西北风貌及个性化的精神指向,将中国画从传统形态推向现代形态,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著名美术评论家刘骁纯曾经说:“解放后形成的画派中,最有意义的就是长安画派。”一名画家,一面旗帜,一个画派,一座高峰。高度有了,难度也来了。薪火相传,陕西画家在思考中探索,在创作上呈现出多元的路径,由再现转为表现,在承接传统、回望故园的漫漫征途中进入了一种新的语境。对于“长安画派”之后的陕西画家来说,这是真正要面临的难题。比如怎样把线条、笔墨化为情感,释放出艺术的才华,把创作带给世界。既要找寻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更要破壳出新。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及长安画派晋京展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7周年之际,11月14日,由中国美术馆学术支持,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承办的“出长安——陕西中国画作品巡展(北京站)”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展是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经过两年多时间精心筹备策划的大型专题学术展,也是“长安”三部曲系列展的第三部。在此之前先后完成了《在长安》《回长安》展览。展览阵容庞大,题材丰富,通过系统梳理、整合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不同时期优秀中国画作品,既是对长安画派前辈们的纪念与致敬,也是从画派到画坛的整体巡礼与再次出发。在长安画派创派60年来艺术成就的基石上,走出陕西,向全国观众展示陕西不同时期中国画创作成就,彰显陕西美术的风采和魅力。之后将陆续在南京、西安、武汉巡回展出。
  展出内容分为三大板块:60年·从长安画派再出发;这片黄土地·那山那水那花;处处有生活·梦想辉映现实。展出包括长安画派创派画家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康师尧、李梓盛及之后长安画坛老、中、青画家32人百余幅作品及相关文献。展览题旨不仅是陕西中国画的历史回望和展示,更在于展望未来、举旗前行。长安画家走出长安,走向全国,展示陕西画坛的艺术精品和探索成就,在思考和启迪中,翘望新的发展机遇,再创新的辉煌。
  60年前,石鲁一行携西安美协习作展来北京展出,为陕西美术趟了一条通往外界的路,这就是后来的“长安画派”。
  步入展厅,记者感受到的是一股氤氲着陕西地区山水、人文、风物的气息。展览总策划、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邢庆仁表示,在《出长安》展览中,展出有长安画派创派画家6位先生的代表作品,以及32位老中青陕西画坛中国画家的一百余幅作品。如果按年龄段划分,参展的中青年画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陕西是好地方,青年就是希望,我们今天能做的就是为年青一代搭建起好的平台,为优秀人才创造好的条件,相信陕西美术的接力棒会在他们手里热传,相信在他们中间还会出现人才,出现天才,出现大画家。
  围绕此次展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评价道,前不久,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大型的展览“回长安”,展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陕西籍的美术家作品,这个展览不仅在西安,在全国美术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藏在中国美术馆的作品,不是中国美术馆这个具体单位的私有财富,它是人民的,是国家的,应该拿出来。我们的历任馆长都为典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是人民给的,是党给的。把那些作品送到生活中去,送到人民中去,这个做法是对的,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精神,符合广大人民的心愿。今天这个展览中的一些山水画苍茫沉厚,何海霞的大气,方济众的野趣,石鲁先生、赵望云先生的作品更是被大家所熟识。所以“回长安展”和“出长安展”是上联和下联,横批是“厚重博大”。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兼秘书长马锋辉同样表示,展览以回首历史、珍视当下、展望未来为主旨,经几代长安画派中国画家新老重逢为一炉,为首都北京美术界送来了一股强大鲜活的长安风,也为北京中国画同行带来了一次学习交流的难得机会。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先生专门发来贺电,主席范迪安先生、副主席杨晓阳先生此次也专程来到现场,一起祝贺巡展圆满开幕。数十年来长安画派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以憨厚、蓬勃、新颖、丰富的西北画风和多重化的精神风貌,助力中国画艺术的现代转型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画家,可谓一个画派、一面旗帜、诸多画家,铸就高峰。在长安、回长安、出长安,陕西西安这片热土养育滋润造就了几代三秦中国画家。“相信陕西中国画接力棒将在年轻一代的手中传递,并继续不断推出卓越人才、精品力作,结出不负时代的丰硕成果,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马锋辉如是说。
  “‘长安画派’的艺术生命源于西部的自然人文风貌、红色圣地延安的革命精神及古长安文化优秀传统遗产的滋养。”陕西省驻京办事处副主任郝铭转达陕西省副省长方光华及省文旅厅高阳厅长的祝贺,“六十年来,在‘长安画派’老一辈画家的引领下,‘长安画派’的艺术思想和绘画宗旨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刘文西、王子武、崔振宽等一批画家立足黄土,扎根生活,凭借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乡土风情,以新的审美情怀和语言方式构成了鲜明的艺术风貌,使新时期的中国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现代性的转变。”这次展览既是向“长安画派”老一辈画家的致敬,也是对陕西中国画的历史回顾,更是展望未来、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在陕西考察,对陕西文化建设作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为陕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文化强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形势下,陕西美术工作者将进一步发掘和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凝聚精神力量。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娇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左中一、王文章、张建星、范迪安、吴为山、马锋辉、杨晓阳、卢禹舜、吴洪亮、郝铭、殷福、柳之升
  出席开幕式的艺术家、理论家:杨力舟、王迎春、苗重安、张江舟、袁武、梁占岩、张立柱、王志纯、乔宜男、纪京宁、耿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