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7日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连载31)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连载31)


  中国篇·丝绸之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的《渭城曲》,也叫《送元二使安西》,还叫《阳关三叠》。王维在今天的咸阳送别友人元二出使安西。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今吐鲁番。
  正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说,从敦煌出阳关,相遇的就不再是熟悉的面孔,面对的就完全是另一个文化地域。元二出使安西,所走的道路也自然是被行走了上千年的丝绸之路。
  这一条贯穿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被现代学者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为丝绸之路东段。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三条线路都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丝绸之路东段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到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丝绸之路东段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到张掖,但路途漫长。当年法显从长安出发过西宁出敦煌,走的就是南线。
  丝绸之路东段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我们此次丝绸之路大穿越选择的线路是从宝鸡出天水,经兰州到武威,大致和古丝绸之路东段中线相近。丝绸之路东段从开通以后,一直处在中央王朝相对有力的管控之下,所以人们就选择最为经济实惠的中线通道作为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进而淡化了丝绸之路东段南线和北线的概念。
  我们耳熟的丝绸之路南线和北线,或者说南道和北道的概念,主要是用于丝绸之路中段,就是从敦煌出玉门关、阳关到葱岭的这一段道路。因为丝绸之路中段各条路线主要是在西域诸国境内,会不断随着绿洲、沙漠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迁,甚至受到途经区域政治、军事等人为社会因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
  由于西域的中间塔里木盆地是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生命的禁地,没有人可以穿越。所以人们只能沿着它的南北边缘行进。所以丝绸之路南道,就是丝绸之路中段南线,也就是塔里木盆地南部边沿的道路。它东起阳关,过罗布淖尔荒原,过罗南洼地,进入罗布泊古湖泊地区,进入著名的白龙堆雅丹、龙城雅丹,进入楼兰古城,然后从楼兰古城顺着孔雀河古河道,走到若羌县,就是古鄯善,然后过去到和田(于阗)、叶城、莎车等至葱岭。
  而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北道,就是塔里木盆地北部边沿这条道路。东起敦煌玉门关,经罗布泊(楼兰),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从吐鲁番(车师、高昌)西行经过库尔勒、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到帕米尔高原山脚下的喀什(疏勒),再西出喀什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但是这一段道路,在唐朝开辟新北道以后,现代学者把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中段中线。
  隋唐开辟的新北道,我们叫它丝绸之路新北道。这条路线就是从吐鲁番过去,穿越星星峡、达坂城,穿越天山到乌鲁木齐,再往西翻越天山,顺着伊犁河,然后进入辽阔坦荡的中亚草原,而后进入丝绸之路西段。这一段路线,也就自然成了丝绸之路中段北线。
  丝绸之路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
  丝绸之路西段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这条路线是在唐朝中期开辟的。丝绸之路西段中线从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伊朗),与南线汇合。丝绸之路西段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阿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中亚细亚地面属典型的大陆腹地气候。夏天,一轮大太阳,无遮无拦地炙烤着这一片广阔无垠的荒漠。冬天,西伯利亚的寒流猛烈地掠过。这里的地形地貌随季节而变幻不定,行旅者的浅浅的脚印很快就会被漠风抹平。所以所谓的丝绸之路的诸条道路,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一个有前面某一座城市、或某一个著名地标作为目的地的道路。那具体的行走,得靠行旅者一步步地踏寻,得靠运气。所以说,从一踏上道路的那一刻,死亡就如影随形,时时相伴。
  “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法显西行求法时,去时走过那条被后世称为“凶险的鲁克沁小道”。是的,五百里盐碛,如同鬼域,哪里有道路呀。行者有时会遇到那些倒毙在路旁的前人的骸骨,这骸骨就是路标。
  记得在我的那一次行走中,在库鲁克塔格山南部荒原,遇到一匹马的尸骸。马四蹄上钉的有铁掌,表明这是一匹正在使役的马。这匹马,跑到这荒原上干什么来了?它的主人是谁?为什么又倒毙在这里?没有人能做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