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清平堡:陕西建设长城 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抓手
    清平堡遗址鸟瞰

    清平堡显应宫照壁及大门(资料图)

    清平堡显应宫内出土建筑构件(资料图)

  长城作为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建筑遗产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沿线地区文化、民族的频繁交流与融合。
  军事营堡废弃被流沙掩埋,二百年后“重见天日”
  有明一代,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活动,在北部沿边修筑长城,分设九个军镇,称为“九边重镇”。长城建筑体系包括营堡、墩台、边墙等。延绥镇作为九边之一,沿边最初设立一系列营堡,之后不断增设移建,统称为“三十六营堡”,位于今天陕西榆林市靖边县的清平堡是其中之一。
  据史料记载,清平堡辖制威武堡、怀远堡两堡,兵士两千余人。清平堡的前身是白洛城堡,也就是现在的横山石湾镇白狼城。明成化十一年始建清平堡,才将白洛城的驻防士兵迁移到清平堡。清平堡北东南三面环水,形成天然护城河,战略地位不言而明。清代嘉庆(1796年—1820年)年间废弃。清平堡位置正处于毛乌素沙漠向东南突进的风口带区域,所以营堡很快便被流沙掩埋。
  2007年,文物部门对中国长城资源进行调查的时候,曾对毛乌素沙漠范围内靖边县杨桥畔镇东门沟村的清平堡进行考古调查,了解了地表信息,南北长约600米,东西长约300米,平面大致呈长方形。2008年,清平堡遗址被定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4月,当地村民在堡内取土修路时,发现泥塑造像、鎏金铜像、铁香炉及砖瓦和陶瓷残片等遗物,随即上报当地文物部门。随后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中,明代城隍庙显应宫显露,呈南北向长方形,长约60、宽约25米,嘉靖年间重修,万历二十六年由延绥副总兵杜松主持重修。
  显应宫由院墙、照壁、门厅、戏台、东西侧殿、大殿及寝宫等部分组成,布局规整、保存较好,尤为重要的是,殿屋和寝宫内发现了30余尊彩绘泥塑道教造像,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工艺。此外还出土了较多的建筑构件。在显应宫周边,还发现了大批青花瓷片、动物骨骼等生活遗物以及瓷雷等军事防御武器。
  清平堡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遗存
  2017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201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10月29日,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1年8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各相关部门和沿线省份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标,旨在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清平堡是目前陕北地区遗迹保存最好、最完整的营堡,对了解明代营堡的详细格局与内部体系有很大帮助,是长城文化研究的重要实证材料,对于科学保护和利用陕北长城遗迹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陕西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抓手。
  2021年6月25日,陕西省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周魁英一行来靖边县,就加强长城重要点段保护、加快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和清平堡考古挖掘项目进行调研督办。
  周魁英一行实地查看遗址情况,并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需打造文化战略高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及清平堡挖掘保护、镇靖堡古城建设进行深度交流。靖边县有关领导表示,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和坚持传承的原则做好长城遗址公园建设。
  清平堡,作为长城沿线三十六营堡最完整的“幸存者”,有望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 吴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