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30日
“灵感”和“汗水”
“灵感”和“汗水”
  “画人不可无年矣”“书人不可无年矣”,是说成功的书画家不可不长寿。黄宾虹、齐白石如果70岁前死了,绘画史上就完全不会记载他们。林散之也是70多岁才成名。但也有例外,王希孟20岁就死了,王羲之享年才50多岁,王献之才活了42岁。陈洪绶也只活了54岁。天才书画家的成功不靠苦功,而靠悟性和灵感。
  提起“天才”和“灵感”,人们会想起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他接着便讲:“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这两句在一起才是爱迪生完整的意思,严格地说:这两句是一句,去掉下半句,仅上半句就会使人误解,汗水更重要,因为占99%。
  我对爱迪生这句话,向来不太赞同。如果这句话能够成立,我认为,99%的汗水也是1%灵感的副产品。“灵感”属于天才,天才就是十分聪明的人。不聪明的人、笨人是不会有灵感的。十分聪明的人自然想学习,一天不读书,他就难过。天才人物大脑不停地思考问题,而且遇事便思考: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了,他要思考为什么不向上掉;太阳西落了,月亮出现了,他要思考;洗澡时,身体被水浮上来了,他要思考;思考了,还要去查找资料证实之,还要试验证实之,还要奔波全世界考查证实之。总之,99%的汗水是其1%灵感的副产品,他不思考不行,不求证难过,吃不下,睡不着。郭沫若当年创作新诗《女神》,诗思喷发,浑身像发疟疾一样打颤,直到写出来后才平静。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写,他的“汗水”不流不行。他的99%的汗水正是1%灵感驱使使然啊。
  反过来,笨人,绝不会有灵感,他一读书就头痛,就难过,也就没有99%的汗水了。即使他强迫自己硬读书,刚一读过,他就忘了,等于不读。这99%的汗水,因为没有1%的灵感,也就白流了。而且,笨人、不聪明的人,不会思考问题。看到苹果掉下来了,或视而不见,或什么也不考虑。身体在水里浮起来了,就浮起来了,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因为没有为什么,也不必也无法去查找资料证明之,他如果有财力,也许到全世界旅游,只是看看山水景物,娱目而已,也不会去考察什么,即使有最好的实验室,他实验什么呢,也就不实验了,汗水也没了。
  所以我说,99%的汗水,也是1%灵感的副产品。我这是应对爱迪生的话而作如此说的。实际上,99%的汗水应归并到1%的灵感中去,应为100%的天才。
  天才的画家,不画画受不了,李公麟身为高官,衣食无忧,绝不卖画,但他生病时,手还在被上指着画。他说不画难过。天才画家很少,我们说画得好一点的画家,也是不画画难过的。凡是画画感到累、痛苦的人,都不会成为真正的画家。有一对夫妻,男的是美术院校本科毕业,基础很好,在某杂志社任美术编辑,女的是一位小企业家(经商),没有画画基础,很想画画,因羡慕这位男士能画,而嫁给他。但夫已不想画了,说明兴趣(包括灵感)已转移,只是在接受到任务,为了赚一点钱时,才动笔画一点,时间长了,也画不好了,也无人再请他画什么了,现在完全不画了。妻画兴正浓,大胆涂抹,开始夫指点妻如何画,后来发现,妻凡是随意画的,都非常好,皆奇特不俗;凡是在夫指导下画的,都很差,皆很俗。夫虽然画不好,但还懂得好坏,也从此不敢再指导妻画画。数年后,夫帮助妻管企业,妻的画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也卖出高价。夫一想到画画就痛苦,也就完全不画;妻每天不画就痛苦,必须画几笔才能睡好觉。
  有兴趣才能有灵感,凡是成功人士对他所做的事必有兴趣。战争,指战员在枪林弹雨之中,炮声、刺杀声不绝于耳,是最危险,时时有死去的可能,但成功的战士、将军,不打仗就难过,一听说打仗就兴奋,病都好了。巴顿将军不打仗就处于病态,一上战场就兴奋、就高兴。蒋介石给宋美龄的求爱信中也说“叱咤自喜”。袁世凯给他妹妹的信中说,“此时带兵打仗也无趣,秋后再说。”他们都以打仗为乐事。害怕打仗的人绝对成不了军事家。不想画画,一画画就苦、就累,肯定画不好画,古人说“以画自娱”“以画为豪”“以画为乐”,才能成为好画家。所以,我一向不太赞成爱迪生99%汗水的说法。自娱自乐,还要汗水吗?奔波全国去查考,也是很乐的。
  齐白石在送给周恩来的画上自题,“有色青松无恙风,自罗山水在胸中。鬼神所使非人力,他日何人识此翁。”陈半丁刻印后在边款上自刻“腕底有鬼”“鬼神所使”,“腕底有鬼”才是灵感的表现。大写作家、大书画家,妙手偶得之后,都会有此感觉。很多好文章、好诗词,在夜晚写出后,次日早再读,会惊诧:我昨天是怎么写出来的。
  苏东坡写了很多字,独《寒食帖》最佳,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远胜于他的其他书法。黄山谷评曰:“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苏东坡自己的书法,自己再写一遍,也达不到这个水平,这是肯定的。这就是灵感的作用。其实,苏东坡那年才46岁。
  林散之说,60岁之前不能学草书,要在60岁前打好楷隶的基础,他本人也是60岁之后才开始学草书的,他临习的是王铎的《拟山园帖》中一篇。但王铎这幅作品是他56岁时书写的。怀素享年60岁,他的草书作品大多写于中年,也都是一时兴起随手书写的。
  结论:灵感必出于聪明、天才的头脑中。有灵感未必需要99%的汗水。从事书画或其他任何工作,凡是感到十分吃力的,十分痛苦的,而且一直如此,肯定是不能成功的。不以你所从事的事业为乐的人,最好改行。但虽流汗水,仍感到快乐者,不以为苦者,仍然是成功的先兆。
   (本文原载《国画家》2012年第5期。作者系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