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29日
榆林长城保护: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不断提升保护水平
榆林长城保护: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不断提升保护水平
    榆林长城大边敌台(三台界)

    柏林堡保护碑

    水头沟花墩

    二边敌台(永兴)

    大边敌台(万家沟)

    大边敌台(墩梁)
  社会呼唤 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赢
  榆林市长城资源丰富,时代延续长,遗存体量大,文化内涵丰富。根据长城资源调查显示,榆林境内保存下来的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分布于榆林市的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市区,总长约1500多公里,单体建筑1734座,营堡41座,相关遗存多处。战国秦长城在榆林境内途经神木、榆阳、横山、靖边4个县市区,全长350多公里;隋长城分布在神木、定边、靖边3个县市,全长18公里;明长城即“九边重镇”延绥镇长城,东北连接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境内长城,西南连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境内长城,在榆林境内东起府谷县墙头村,经神木市、榆阳区、横山区、靖边县境,西出定边县马圈梁与宁夏境长城连接,总长1100多公里,由“大边”和“二边”两道基本并行的防线组成,是榆林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之一,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明长城三大奇观,更是榆林市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
  由于常年的风雨侵蚀、地质灾害,加之点多、线长、量大,榆林长城保护工作任务繁重,在管理巡查维护上难度比较大。在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大规模开发建设、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铁路、高速公路、地方道路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厂矿企业建设大多是南北方向,需要通过东西走向的长城遗址。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榆林市因地制宜,不断加大长城保护工作力度,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逐步提升保护工作水平。
  高屋建瓴 为长城保护做好制度保障
  出台规范性文件。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长城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长城遗址所在地榆阳、横山、神木、府谷、定边、靖边6个县市区制定了《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暂行)》等相关制度规定,确保长城保护与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2021年8月3日,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榆林市长城保护行动方案》,明确各县市区、职能部门责任分工,统筹安排了近五年内榆林市长城保护的具体工作。
  落实长城保护责任。榆林市政府与长城遗址所在地榆阳、横山、神木、府谷、定边、靖边6个县市区政府每年都签订《责任状》,明确各县市区政府长城保护的主体责任。市文旅局与长城遗址所在地县市区文旅局每年也签订《责任状》,分解下达长城保护责任书,层层落实长城保护责任。
  建立健全长城保护机构。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建立长城保护长效机制,2018年政府机构改革时,在市文旅局内部增设了长城保护利用科。2020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时,将市镇北台长城文物管理所、市红石峡文物管理所和市古城文物管理所合并成立了副县级建制事业单位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为下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加强督导检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长城保护专题会议,对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进行专门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指导长城保护工作,并督促问题整改落实。
  真抓实干 充分调动长城保护基层力量
  以长城保护“四个一”工作机制(即长城沿线县市区每个月至少巡查1次、每个乡镇设立一个长城工作站、每10公里至少聘请一名长城保护员、每公里至少设置1个长城保护标识)为抓手,持续加强长城保护工作。
  一是加强巡查检查。榆林市文旅局每季度召开长城保护工作调度会,并组织开展长城联合巡查,督促各县市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监管措施,落实保护责任。
  二是设立长城保护工作站。全市存有长城遗址的乡镇(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建立了68个长城保护工作站,负责辖区内的长城保护和管理。
  三是落实长城保护员责任。按照《长城保护员管理办法》,目前长城所在地文旅局共聘用长城保护员305人,通过提高待遇、签订责任书、加强业务培训等方式落实了长城保护员责任,对长城遗址进行日常巡查、看护。这些长城文保员配备了户外巡查装备,如望远镜、三合一户外装备等等,进一步夯实了文物保护硬件基础,带动了文保员文物保护工作积极性,并使得长城文保员情感归属、保护成效宣传等多种情感得到展示互动。此外,还评选出十大“最美长城守护员”。
  四是设置长城保护标识,启动长城资源调查。目前,榆林全市共有长城保护标识3000多个,超过了“每一公里设置一个长城保护标识”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在“四个一”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加强长城保护工作,启动了为期4个月的榆林市境内的长城资源调查,力求全面摸清长城资源“家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采取更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长城的整体保护,开展长城资源再调查。此次调查通过文字、照片、录像以及测绘等方式获得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全面、准确掌握历代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及其时代、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以及存在的问题。
  依法监管 保障长城安全
  为了确保长城遗址在基本建设中的安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涉及长城的建设工程,要求能避让的坚决予以避让,确实不能避让的必须制定科学的长城保护措施和方案,并严格履行逐级报批手续。2017年以来,经过逐级上报,国家文物局先后批复了榆林市黄河东线引水工程、怀远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气厂天然气管线工程、风电定靖—榆横750千伏线路工程(横山段)等30多个涉及长城保护区划内的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 弘扬长城精神
  榆林市通过加快开展项目建设来弘扬长城精神。
  一是实施保护工程。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了榆阳区鱼河堡北城墙保护加固、常乐堡古城西瓮城抢险加固、靖边县五台村段抢险加固、龙州堡抢险加固等工程,积极改善优化榆林市境内长城周边环境,保护长城遗存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历史风貌。
  二是完成镇北台长城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镇北台长城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被列入国家文化旅游提升工程2019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争取国家发改委投资480万元。项目于2020年12月全面完工,景区焕发了新的面貌和活力。
  三是加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力度。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中,榆林市镇靖堡至龙洲堡段长城保护修缮项目、镇北台长城文旅融合区、榆林市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期工程)、龙洲堡至镇靖堡明长城风景道和盐场堡长城遗址公园,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保护长城意识
  文物保护不仅是文物部门的任务,更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为了让各界群众进一步树立保护长城的自觉意识,吸引更多的组织和个人投入到长城保护工作中来,榆林市不断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长城保护意识。
  依托新闻媒体、集市庙会和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大力宣传《长城保护条例》《长城执法巡查办法》《长城保护员管理办法》。
  在榆林日报刊发《保护古老文明建设时代长城——榆林市长城保护倡议书》,印制《榆林市长城保护工作手册》,挖掘长城历史文化价值,营造全社会保护长城良好氛围。
  开展了长城沿线文物三维扫描,建立文物数字资源管理系统,使数字文物更好地运用于文物的保护、展示等领域,千山万水即刻跃然眼前。
  编创了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完成了39集《延绥镇榆林卫三十六营堡》纪录片和50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榆林长城纪事》摄制与播出工作,建成余子俊纪念馆和榆林民俗博物馆,举办了“首届长城主题文化月”“守护长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公益诉讼”“2020长城保护与利用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和体现长城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和象征意义,切实增强全民保护长城意识。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