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生态保护区标志(资料图) 文化艺术报讯 9月23日,西安市政府出台《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限是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规划》旨在着力优化秦岭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切实增强秦岭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秦岭生态系统功能,让秦岭的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按照《规划》到2025年,基本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及重要的人文资源保护取得新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70.5%,森林保护面积比例达到95%,湿地保护率达到60%,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面积保护率达到80%,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60%,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得到提高,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全面建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积极推行,绿色发展能力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在规划分区方面,《规划》将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实行全域保护和分区管控。《规划》要求,沿山各区县要按照省秦岭办有关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勘界立标要求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勘界,设置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标志、标牌、界桩。2025年底前,完成勘界立标。
在国土空间管控方面,《规划》指出,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构建“一屏、一带、一山、六水、多点、联网”的生态保护新格局,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维护秦岭西安段生态空间格局的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