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伟 《圣域之三》 纸本设色 90cm×90cm 2021年 要写雪伟总想不起是山水画家雪伟,而是我的好友兼球友雪伟。雪伟是一个极认真又负责任的人,打球也不例外。我和罗宁、雪伟时常约球,观战罗宁、雪伟打球,是很令人开心的事,在罗宁“扣!扣!”的叫板声中,雪伟认真地一板一板扣杀,两人来来回回,让观者不断叫好。
世间万物,许多道理相通,艺术与打球亦是如此。在和雪伟的相识相交中,也熟悉了他的艺术追求。
非人磨墨墨磨人,瓶应未罄罍先耻
人磨墨,墨也磨人,东坡先生的诗句道出了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一定要耐住寂寞,磨砺意志精修技艺,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在西安美院四年的刻苦学习,毕业后又从事中国画教学工作,雪伟对中国画的基本功了熟于心。明清书画家王铎曾说:“书不师古,必落野俗。”中国字画同源,绘画当然也是如此。临摹历代优秀的传统书画大师的作品,是学习、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不二法门。雪伟带学生,必从《芥子园画谱》始:先画树石,笔笔讲究“书写性”“石分三面,树有四歧”“皴擦点染”“有笔有墨,笔墨二字”……这些《芥子园画谱》中的精髓他常常脱口而出。而对于理解力更强的学员,他则要求其先读“青在堂浅说”,以理解指导临摹,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雪伟也让自己对传统的书画理论有了一次比一次深刻的理解。
“远师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人常说,画如其人。雪伟是一个极真诚的人,他的真诚表现在艺术追求上有三个方面:一是真诚的“师古”。对历代名家深入研究,认真临摹,可以说做到了“了熟于心,如数家珍”,如关仝的立意、董源的笔力、范宽的写实、石涛的墨法、倪瓚的简练、黄公望的浅绛,等等。如此博采众家,自然取法乎其上。
二是真诚地“师造化”。雪伟深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祖国的大好河山会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三十年来,他足迹遍布秦岭、陇西、太行、黄山、云贵、四川等名山大川,激荡着他创作的欲望,数千张写生稿为他的山水画创作奠定了厚重的基础。
第三,除了师古师造化,雪伟还注重真诚地向当代名家大师学习、求教。他曾在清华大学刘怀勇教授高级班深造,也曾拜何海霞的高徒、著名青绿山水画家万鼎为师,而对当代山水大师崔振宽先生,他更是崇拜有加,真诚讨教。崔先生喜欢雪伟的真诚与刻苦,常常不吝赐教,指点迷津。面对面地接受大师的点拨,使雪伟“颇得心源”,受益匪浅。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有了坚实的传统基础,又有大量的写生积累,雪伟的创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004年毕业,雪伟即有作品分别获得“刘文西基金奖”、中国美协“光大杯”优秀奖。
2008年,作品《钟灵毓秀》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2010年,在西安美术馆举办了“赵雪伟山水画展”。
2013年,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创作《钟灵毓秀》。
……
2018年和2019年是雪伟创作颇丰的两年:作品《家山》入选“邮驿路运河情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大渡桥横铁索寒》入选“红色遵义全国作品展”;《麻黄梁的春天》入选“汉韵唐风水墨长安全国中国画展”;2019年9月,作品《岁月》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雪伟的这些作品,远看有山的雄浑伟岸、塬的深沉厚重,近观则由“无数细节”构成,即我们常说的“有看头”“看得进去”,这种“看得进去”是由“画得进去”来完成的。也见过一些画家,在水墨里加了“明矾”或洗衣粉之类,泼到画面,期待生成“细节”,再略施笔墨,一幅作品即告完成。这样的作品,除了看到“化学反应”生成的变化,又能看到多少笔墨?有人投机,有人取巧,雪伟则诚实地一遍遍“画进去”。这画进去的,既有细节,也有藏于笔墨的“画理”,因此,两种作品一碰面,高下立现。
这些年雪伟除了担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中国画创研室主任,还兼任着陕西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陕西国画院外聘画家等职务。雪伟简言:名头再多,咱还是画画的。
前不久,笔者又看到了雪伟的数十张新作,这些作品多为四尺、六尺整张,和前几年的作品相比,呈现出不断探索的新面貌:画面除了“高远”的满构图,也出现了类似当代艺术的“几何构图”,线条也较之前粗放老辣,笔墨呈现出厚重大气。我不敢说雪伟的画作已经达到了“上品、神品”,起码这种探索在他创作的“壮年时期”是有着非凡意义的。
再说回到打乒乓球,罗宁和雪伟在准备发极旋转或极快的球时,大声告诫对方:“上学术了!”这本来就是评论界的常用方式,被他俩用在乒乓球台上,让人忍俊不禁。
当然,作为老友我还是衷心地希望雪伟在创作的“盛年”不断地“上学术”,让自己的作品成为中国山水画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从而像自己描绘的山水一样,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