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书堂寺里堪回首,狂草自叙铸丰碑
回到零陵,已是大历十一年春季。可能是冥冥之中的确有所感应吧,也就是怀素在湖州十分思念母亲的同时,母亲病重仙逝了。此后父亲积劳成疾,不久也离开了人世。怀素悲从中来,哀痛不已,去父母坟上祭奠一番。
父母离世,怀素心里郁闷而空落。他登上千秋岭的望江台,极目四望,顿觉心胸舒朗了许多。他想世人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不正像这滔滔东逝的江水,如不流去,岂不河阻川塞。所以,生老病死,虽是无常,却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想到这里,他心情畅然许多,便起身下山,转游到诸葛庙,观赏文人墨客的遗墨。接履桥还是老样子,古楼巷看不出什么变化,南门比他离开时萧条了许多。最后,他去了三多坊,这里是他以前常去的地方,酿酒、加工面粉、轧籽等作坊都集中在这里,他还记得临走之前这里的酒特别便宜。
不知道原来的老朋友都在干什么,此刻怀素也懒得去联系。他想静一段时间,认真研习书法。老宅子是不行的,龙兴寺本来可以去,但它在零陵城里,干扰太大。他又想到了书堂寺,那里不仅有伯祖父,而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鸟语花香,环境优美,于是,他又去了书堂寺。
离开也就三四年时间,星移斗转,物是人非,老方丈已经去世,这里的住持现在是伯祖父释惠融,也老得颤颤巍巍的。
伯祖父见怀素又回来了,高兴得合不拢嘴。听了怀素暂时不走,即安排人把后院最大的那间禅房腾了出来,文房四宝,生活日用,一应俱全,让怀素搬了进去。
开始一段时间非常安静,怀素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反刍近十年来游历所学,但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就被打破了。先是朱遥和道州尉韦之勤来了,接着永州刺史也来了,一拨接一拨,他再也难以静下来。现在谁来都要索字,书写内容有的是李白、钱起、张谓等人的诗,有的是《怀素上人草书歌集》中的诗赞,有的是索书者自己选定的辞句,偶尔是怀素的自作诗。
这日,怀素在僧房练字,手写顺了,想起陆羽为自己写的《僧怀素传》,便想抄下来。他翻遍了所有能找的地方,就是找不见。他使劲回忆,怎么也想不起来。其实,那晚喝多了,将《僧怀素传》的文稿压到清塘别业的茶杯下,压根就没带回来。
实在找不到了,他想起陆羽为自己创作了《陆文学传》,便想我怀素何不自叙立传?
《自叙》如何写?怀素开始构思。他想,要对自己书法进行肯定,必须借助他人的评价。他将李白、韦陟、张谓、卢象等人的诗作和颜真卿的序文搜罗出来,根据作者身份分量、评价价值认真取舍。李白诗不可谓不好,自己也十分崇敬他,但他觉得他是个流放之徒,最后还是决定把李白和他的诗句删掉了。《自叙》中,他回顾了自己学书经历、名流评价等,从述形似、叙机格、语疾速等方面作了叙述,文曰:
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模字误衍)楷精法(法精二字误倒)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其后继作不绝,溢乎箱箧。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张公又云:“稽山贺老总知名,吴郡张颠曾不面。”许御史瑝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
怀素字酙句酌,反复修改了几遍,觉得还算满意。
改定文稿,他觉得有点累,搁笔去了伯祖父释惠融的禅房聊天。
回到房间已经很晚了,怀素仍无睡意。他在房子踱了几个来回,取过《自叙》手稿,抱过酒坛,自斟自饮,边饮边改。改完《自叙》草稿,他又想起朱遥白天带来的几支兔毫笔,便打开濡墨,觉得很柔软,蓄墨量大。怀素平日用兼毫居多,和此笔相比,坚挺犹豫,柔软不足。他想试试这种笔,就取过刚刚修改好的《自叙》草书起来,书完照常落款:大历丙辰秋八月六日沙门怀素。
这便是有记载的,大历十一年(776)他第一次书写的《自叙帖》,后经朝代更迭,不断流转,到了蜀中石阳休手中,成为《自叙帖》流传后世三版本之一的《蜀本自叙帖》。
后来的日子里,怀素不间断地把《自叙》抄写了好多遍,其中一份流转到宋朝时被冯京收藏,后转入内府,下落不明,到今天只有记载,却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