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郑重声明:您进错场骂错人了!”近日,因与某娱乐圈互撕事件女主角同名,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陈露遭遇“飞来横祸”,其微博评论区被一些网民“攻陷”,还遭到了不堪入目的侮辱谩骂和网络暴力,着实令人错愕。
网民宣泄情绪却跑错片场,这固然是极端个案,但近年来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公共表达愈发极端化、低俗化、粗鄙化,却是不争的事实。君不见,平台上一言不合就喷脏者获赞不少,非黑即白搞对立者比比皆是,而有效的讨论或是建设性的意见,要么被非理性声音淹没,要么被断章取义树为“靶子”。社交平台交流质量的劣质化,令整个线上空间乌烟瘴气、戾气丛生。更令人担忧的是,这股极端风气正在溢出平台污染现实,甚至引发了不少线下冲突。
社交平台本是拉近人们距离的工具,却何以成为素不相识之人相互攻讦的战场?流量至上、金钱至上的平台运营方式与内容管理模式,堪称罪魁祸首。就拿微博来说,有数据显示其营收超八成来源于广告,热搜榜、超话榜、势力榜、积分榜等数据商品以及粉丝打榜、应援等网友互动,形成了一整套流量制造体系。相较于一团和气平静如水,热搜的你争我抢,明星的狗血八卦,粉丝的骂战互掐,都暗藏着汹涌的流量,意味着可观的利润。当那些能带来流量的劣迹艺人、毒舌大V、无脑粉丝,异化为社交平台的“衣食父母”,或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面对人人喊打的网络暴力,他们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后知后觉、避重就轻。换言之,相关平台不是没有能力管好内容,而是故意“治标不治本”,放任热搜明码标价、粉丝刷榜吵架、喷子暴戾恣睢,默许这套“造口水”“博眼球”的算法直接塑造“愈极端愈吸睛”的传播环境,间接滋生“网络民粹主义”和大量“二极管”网民,反噬现实社会的公序良俗。
“算法无罪”“技术中立”“流量不问价值观”……种种言论荒谬可笑。“科技向善”,是所有互联网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立足的根本。一旦流量算法弃守“不可为”的红线,就相当于默认了允许技术作恶。特别是随着各种社交平台深入人们生活,愈发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媒介,其宣扬什么、提倡什么、鼓励什么,间接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广大年轻网民的三观形塑。任由流量经济裹挟,让网络暴民成为平台追逐迎合的主体,是平台缺乏社会责任的典型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交平台的内容管理,要有完善的自查自纠机制,更需要外部力量的严格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罚、罚出痛感,才能倒逼相关平台下决心整治内容生态。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个人的声音可以被更多人听到,这是技术之幸、文明之幸。我们应当珍惜这种环境,摒弃极端,诉诸理性,让健康的网络生态陪伴我们思想的成长。
作者:鲍南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