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秋天,在颜真卿、诗僧皎然等人帮助下,为陆羽建造的新住所完工了,陆羽漂泊一生,终于有了一个家。
新居位于湖州府城西北青塘门外的苕溪之滨,唐武德四年所筑的湖州府城有九个城门,其中西北向的叫迎禧门,也叫青塘门,俗名青铜门。相传青塘桥是唐鄂国公尉迟恭督造。陆羽很喜欢这里,把新居起名曰“青塘别业”。这是一座既简朴又雅致,不算豪华也并非简陋、周围环境很优美的房舍,房前有桑田,屋后有翠竹篱菊;远有青山,近有钓溪,风景如画。在陆羽一再邀请下,怀素也搬进了这里。
《韵海镜源》的编辑已近尾声,颜真卿不再干扰陆羽,让他腾出手来专心编著《茶经》。
陆羽长怀素四岁,字鸿渐,复州竟陵人,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这一切都与他的出身经历有关。
陆羽生下来因相貌奇丑,被父母在一个深秋的清晨遗弃在西郊一座桥下。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听到桥下群雁哀鸣,走近见一群大雁用翅膀守护着一个男婴,男婴身上扑了一层严霜,冻得瑟瑟发抖,智积把他抱回寺中收养。这座石桥后来就被人们称为“古雁桥”,附近的街道称“雁叫街”,遗迹至今尚存。
一个和尚无端有了个儿子很难说清,这让智积很为难,正好寺院附近的西村居住着一位饱学儒士李公。李公曾为幕府官吏,“安史之乱”时弃职,在景色秀丽的龙盖山麓开馆教授村童,与智积感情深厚。智积就托李公夫妇哺育这个弃婴。李氏夫妇有一满周岁的女儿季兰,就依着季兰的名字,给陆羽取名季疵,视季疵如己出。季兰、季疵同一张桌子吃饭,同一块草垫上玩耍,一晃长到了七八岁,李公夫妇年事渐高,思乡之情日笃,一家人迁回故乡去了。
季疵又被送回龙盖寺,在智积禅师身边煮茶奉水。智积禅师有意栽培他,煞费苦心地为他占卦取名,以《易》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鸿雁飞于天空,羽翼翩翩,雁阵齐整,四方皆为通途。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以“鸿渐”为字。智积还煮得一手好茶,让陆羽自幼学习茶艺。
智积和尚善于品茶,他不但能鉴别所喝是什么茶,还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质,能判断煮茶人是谁。这种品茶本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把智积传成是“茶仙”下凡。代宗皇帝嗜茶,也是个品茶行家,闻听此事,半信半疑,便下旨招来智积和尚,当面试茶。
智积和尚到了宫中,皇帝即命宫中善茶者,沏一碗上等茶叶,赐予智积。智积谢恩后轻轻抿了一口,就放下茶碗。皇上问其原由,智积起身笑道:“贫僧所饮之茶,都是贫僧或弟子陆羽所煎,饮别人所煎之茶,总觉淡泊如水。”皇帝听罢,问陆羽在何处?智积答道:“陆羽酷爱自然,遍游海内名山大川,品评天下名茶美泉,现在何处贫僧也难知晓。”
于是,朝中百官连忙派人四处寻找,终于在江南的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境内)的山上找到了陆羽,立即把他召进宫去。皇帝见陆羽虽说话结巴,其貌不扬,但知识渊博,出语不凡,心生爱才之心。
陆羽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后献给皇上。代宗皇帝轻轻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扑来,精神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连连点头称赞好茶。接着就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智积品尝。智积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接着一饮而尽。智积放下茶碗,兴冲冲地走出书房,大声问道:“鸿渐何在?”
皇帝吃了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
智积哈哈大笑道:“贫僧刚才品的茶告诉的,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
代宗十分佩服智积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陆羽的茶艺之精,就要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不久又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
陆羽好学善文,十二岁那年,他离开龙盖寺,在当地的戏班子里当丑角演员,兼做编剧和作曲。很受谪守竟陵的名臣天门太守李齐物赏识,他介绍陆羽去火门山,拜隐士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十九岁那年学成下山。
世人尊陆羽为“茶圣”,都认为他茶学研究成就最突出。其实,陆羽历经磨难,阅历丰富,又受邹老夫子的教导,博学多才,在诗词、音韵、书法、地理、考古等方面皆有成就。在《全唐诗》中收入其诗有《歌》与《会稽东小山》两首,《全唐文》收入了《陆文学自传》《怀素别传》《游惠山寺记》《论徐颜二家书》等四篇。他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一些史学著作。他研究山水和编写地方志,在流寓浙西期间,曾为湖州、无锡、苏州和杭州编写了《吴兴记》《吴兴图经》《惠山记》《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多种地志和山志。
怀素为有这样的朋友而高兴,青塘别业也就成了两个和尚的天堂,两人常常品茗饮酒,谈天说地,往往谈论至深夜,抵足而眠。